根据对过去医生的了解,和从实习到现在十来年的临床经历来看,包括我在内,医生从过去少言寡语的刻板形象,逐渐变成了外向和话唠。曾几何时,我也信奉只要技术好,不用多说的原则,但现实逐渐改变了我。尽管在生活中,在家人朋友面前我依然沉默少语,但在临床上我似乎变了一个人,从厌烦患者家属的追问,到恨不得把病人家属说烦。 现阶段很多医生的工作时间都放在了说上,做了没说甚至比没做还坏。查房的时候一直说,门诊一直说。让低年资医生发憷的值夜班,在我看来业主要在说,而不是做。我常年值夜班都有接班后先巡视一下病房的习惯,只几分钟的时间,不可能把几十个病人的病情一下子全部掌握了。但大体巡视一下,就可以看到哪些病人坐在床上自由说笑或者在病房自由走动,哪些病人卧床不起但神志清楚,哪些病人神志清楚但痛苦不堪,哪些病人已经神志不清。对于后两种我会重点关注,尽快了解他们的病情,预测夜班期间可能会发生哪些情况。这些情况哪些是我能处理的,哪些是不能处理的。然后把病人家属叫来,告诉他们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尤其是哪些一旦发生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况。这样到了半夜里病人出现了预料中的那些情况,哪怕你什么也不做,也很容易得到病人家属的谅解。但如果这些事情没有提前预见,或者预见了没和家属说明,现在的舆论环境下,病人家属的缺省猜测是医生护士犯了什么错,一旦阴谋论的种子发芽,再怎么解释都晚了。
当然最可怕的情况是前两种情况,几乎没有人可以预见到。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但一旦碰上只能自认倒霉。值班医生除了尽自己所能快速判断和处理,还会尽可能的叫更多的医生来:自己科室的领导,其他科室的会诊医生,各科住院总等等。大家合力抢救,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给患者家属一副全力抢救的印象。其他人来到的主要工作也是说,多数时候并不能起死回生。
说不光是要有合适的时机,越早越好,还要有合适的次数。如今大多数临床医生知道这样一个规律,对于绝大多数病人和家属,只说一遍一定是和没说一样。需要对同一个人反复说,对不同的人反复说,同一个医生在不同时间反复说,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病人同样的内容反复说。即便这样,依然有人无法明白,有些是真糊涂,有些是装糊涂。
总的来说,和病人的沟通还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是让病人了解病情,也给了医生了解病人的机会。也许病人还没有意识到,医生的决策会根据病人和家属的反应作出调整。我也比较庆幸及早调整自己成为职业上的话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