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图解:2014年2月26日,《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旗下《中国医疗人物》的工作人员们北京国贸某办公地,设计了一组行为艺术画面,希望人们认识到冷静思考的重要性,并公开呼吁:“请别乱扣‘过度医疗’的帽子,不要让医生陷入‘白色恐怖’,维护医疗生态和谐,全社会都有责任。”
“过度医疗”一词,近日蹿升为网络热词,从各类媒体公开报道的医患冲突中伤医、杀医恶性事件,到近期沸沸扬扬的四川绵阳市人民医院“兰越峰事件”,几乎都能看到指责“过度医疗”的言辞。但近日有媒体调查显示,“乱扣过度医疗帽子”将给医生造成“白色恐怖”,反而不利于对患者的诊疗救治。
据《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旗下的《中国医疗人物》主编孙晨介绍,近期他们的调查显示,很多老百姓都希望在医院里有熟人照应——这意味着诊疗过程或可令人信服并避免遭遇“过度医疗”。
“看一个感冒竟要花几百元,真是过度医疗。”这类言论经常会出现在媒体上。然而,由《中国医疗人物》发起的讨论中,有临床医生指出:很少有人认真探究,这些看似“过度”的诊疗行为其实存在着医学道理。
据介绍,一位内科医生以感冒为例向《中国医疗人物》解释,一般感冒都要做血常规检查,以便判断细菌性、病毒性还是真菌性的感冒;伴随咳嗽胸痛,就要拍X-光片,判断是否肺炎;验尿,判断是否有肾病;这些检查结果可能最终都是阴性的,但病人的钱并不白花,排除了各种可能因素,才能对症用药。这些都属于诊疗规程中的规定动作。
该医生举了个典型例子,一个10岁孩子因不明原因高热就诊,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后来医生追问下发现他刚刚溜冰摔过一跤,腿部拍摄X-光后发现是骨裂引起的发烧。患者发烧却要拍腿部X光片,这看似“过度医疗”,实则是按照医学规律做了该做的事。
一位参与讨论的、长期从事卫生管理的专家表示,现实中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公众是不了解专业医学知识的,他们习惯于简单地认定医生就是“过度医疗”,就是为了经济利益,于是从信息不对称,到情绪化的误解,最终导致医患矛盾日趋激烈,甚至出现伤人、杀人的恶行。
患者怀疑一切诊疗行为、无根据地认定医生“过度医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导致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医疗的现象有没有?肯定有!我们不应回避。但是,乱扣‘过度医疗’帽子的行为也绝对不可取!对于广大医生而言,这是直接营造‘白色恐怖’的氛围,医生人人自危,连按规程开药、开检查单都要视患者脸色而定,实在是细思恐极的事情。”网络时事评论人秦全耀先生认为,2003年非典时,如果不是超大剂量使用激素,就不会挽救一大批患者生命,就不会遏制非典的蔓延(尽管后遗症是股骨头坏死,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可是,如果细究对激素的使用规定,这种超大剂量是不是“过度医疗”呢?
上述卫生管理专家认为,给医生乱扣“过度医疗”帽子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社会转型期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医疗公平缺失的大历史背景,也有因卫生经济原因、医学技术复杂性和技术进步性引发信息不对称的隔阂,更有举证责任倒置等深层次体制遗留的问题。总之,“过度医疗”应该是一个学术范畴的议题,是过度还是适度,应该由第三方医学专家组织利用临床路径、循证医学等工具进行研究判断,而不是把这些问题抛给普通公众。
“过度医疗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词汇。在卫生经济学中大致相当于‘医师诱导的非必需的医疗消费’。”孙晨说:“正如我们采访过的一位专家所言,很多网络百科中对于‘过度医疗’的解释都提到‘是与道德相违背的、是法律以及相关制度所被禁止的’,这就把一个学术问题变为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明显带有误导性。而网络百科的传播影响力越大,其造成的危害就越深。不恰当地使用‘过度医疗’一词,不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相反,最终是损害整个患者群体的利益。”
据悉,《中国医疗人物》在组织此番讨论的同时还设计了一组行为艺术的画面希望人们认识到冷静思考的重要性,并公开呼吁:“请别乱扣‘过度医疗’的帽子,不要让医生陷入‘白色恐怖’,维护医疗生态和谐,全社会都有责任。”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