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的本科生涯,多数人是觉枯燥而乏味的。在厚重的课本与不明就里的实践中,倏忽,便是五年。
五年,是生命的一个里程碑。有人学绩有成,有人混迹于各种组织,有人游山玩水,有人埋首故纸堆,有人特立独行,总归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然而,道路之末,终有拐点。多数人,继续了研究生的深造。
说是深造,其实也分两种,一是科研,而是临床。当然也有科研临床两不误者,则属罕见。
多有才干突出且有志气者,怀揣着大有可为的理想,走进了实验室。以为不出一两年,便是SCI在手,或有别样之发现。然而,数月之后,便觉谬误矣。在与细胞和试剂瓶打交道的时日中,光阴是很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渐渐失去了逐梦的激情。甚而,许多人开着糊里糊涂的组会,听着天花乱坠的讲座,仰慕着远近闻名的大牛,却做着看不到未来的琐碎事务。
笔者是临床型研究生,对实验室的工作知之甚少,亦不敢妄加评议。
许多人,以为当了医生,便能治病救人,有工作中的成就感,有人生事业的丰富感,亦或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成了一名临床研究生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的鸿沟,终究是难以跨越的。
病人无小事。当我们刚刚迈入临床时,总想有一番作为,掂量着做些所谓有意义的事情。贴化验单,被我们不屑一顾;送病人做检查,亦被许多学生视作浪费光阴;与病人谈谈家常,也被许多人理解为没有必要。可笔者某一日与病人交谈,他的一句话,却使我感怀深刻。他说:“你们大夫每天看许多病人,我只是其中之一,可在我们病人眼里,大夫你就是唯一的。”简单的一句话,至今未忘。
我们的教育中,教了我们太多如何立大志,如何做大事,却很少教我们如何做小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就咱们研究生而言,暂时不需要我们运筹帷幄,需要的却是脚踏实地,于无心处作文章。笔者有一位师兄,所管过的每一位病人,都要将病历作为收藏,由于笔法与内容俱佳,已存1500余份,可称之为佳品。这便是积水成渊,倘时日略增,必有所成。
近几年的局势,使人不知所措,朝令夕改,叫人无所适从。如今的临床型研究生,则几乎没有科研的时间与机会。许多人感叹着,自己就是个干活儿的工具。但,恐怕也不尽然。在《Science》中有一期文章,讲了一个外国人,来中国考察,历经数月,发现南北方食物偏好不同,一边是小麦,一边是水稻,他由此联想到南北方性格的差异,竟由此写了一篇小麦水稻与南北方性格差异的文章,令世人耳目一新。由于“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鲜于创新,不善于创新,然而别致的眼光,在新的时代,也有它新的价值与意义。刚刚所说的,讲的便是寻常事务中不一样的发现。
尽管不甘与失落,然而矢志向上的信念,则是我们年轻人最坚强的力量。无论实验室里的DNA,还是医院中的化验单,都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协和的妇产科博士冯唐,弃医,从了文,是榜样,是力量;美国Johns Hopkins的小儿神经外科主任,竟做了总统候选人,是榜样,也是力量。岁月的道路,从来都不只是一条。有人选择了人多的路,挤,却也光华纷呈;有人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寂寥空旷,却也意趣横生。
医学生的视界,不单是DNA和化验单。大千世界,罗生众态,都是我们解剖和观察的对象。今天的我们,更要开眼看世界。日本在19世纪高呼:求知识于世界,向强者学习,终究将自己也变成了强国。总有一些人,站在时代的前沿,目睹着生命长河的奔腾,远远便瞧见了大河的流向,乘着顺流而走的波浪,划出了不一样的痕迹。
我们的同道们,愿以善眼望世界,不管是走人多还是人少的路,只要一直走下去,你总能体验到未曾经历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