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分会健康信息学组成立:
一、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就世界医药卫生发展趋势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进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200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根据医改实施方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所需费用纳入政府预算安排。新医改方案的主体框架是四大体系加八项机制的“四梁八柱”,其中医疗卫生信息化是最重要的“八柱”之一,在方案中是作为“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的基础性工作提出的医学|教育网整理。方案第十四条明确指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村)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国家卫生部、财政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把“加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明确指出。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也明确指出: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也指出卫生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不仅能促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也能推动卫生改革的深化。世界预防医学会根据实际经验得出‘基于IT平台的健康管理以及健康危机管理技术与相关服务的诞生是人类健康史上一次成功的创新,它将过去传统的被动预防医学模式改进为积极的主动预防医学模式,将为全人类的健康维护性消费带来一场意义巨大的革命’。
信息化建设是新医改方案的“八柱”之一;是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的保障;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是全人类健康的网地工程。
2011年7月,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改)的关键时刻、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群众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国务院正式颁布文件在中国推行全科
医生制度,将全科医生制度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具有历史性和革命性的事件,是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最有力体现,它将对我国医师队伍的结构和医疗服务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卫生现状:
当前,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从体制机制上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与经济发展不适应。我国的人口占全世界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二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群众医疗负担沉重。2008年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因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一半以上,费用是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三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基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收费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卫生部门监管不力。长期以来,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的倾向,对全行业的监管不够,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方面。五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有学者指出: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全球现有的许多医疗卫生体制将无法维系到2015年。比如:在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安大略省,预计到2011年,医疗卫生费用将占政府支出的50%,到2017年将占到66.7%,而到2026年将占100%.在中国,尽管在过去25年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有39%的农民和36%的城市居民无法承担专业医疗费用。
三、全科医学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全科医学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全球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我国更是充分体现为一种以人为本,贴近百姓,服务群众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作为全科医学服务体系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是新医改方案中重点促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它是以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连续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全科医学服务体系组成的基础。
全科医学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社区卫生在发展方式方面的转变。是卫生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在社区卫生发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监管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深刻的和革命性的。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才能实现居民健康信息“全程、全面、全息”记录、实时更新,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档案;才能为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全天候,全范围,全地域的信息工作平台,方便快捷安全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信息化提供了一把刚性的“尺子”,对建立高效、公正、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运行、评估、考核、激励机制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社区卫生改革发展需要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和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深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卫生信息化发展对于促进和推动各项卫生改革措施的落实与深化,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个是政策层面上,另一个是管理层面上。在政策层面上,卫生改革发展政策应该建立在认真研究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需要、需求的变化规律和卫生工作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基本规律的认识需要翔实的数据分析和正确的循征方法。在管理层面上,卫生信息化建设同样加快了对不合理管理制度的改革。
全科医学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而是更注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卫生服务效率,方便和快捷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中,信息和信息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的任务就是通过疾病监测和现场调查,收集疾病发生、发展的数据,分析疾病分布的规律,探究疾病流行的因素。应该说,公共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实现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各项工作现代化的最关键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要素,健康信息学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美国国家工程院将其列为21世纪最具挑战的14个重大科学领域之一
四、全科医学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效益:
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纵向把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互联互通,解决病人在各级医疗机构看病的问题。解决病人集中到大医院看病问题,病人能够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
2.实现城市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医疗资源比较缺乏,通过全科医学服务体系信息化平台可以把大医院的资源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有效缓解卫生经费投入的瓶颈,通过这种模式提高资金的投入效率。
4.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降低基层卫生机构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医疗机构由于资源缺乏,特别是人才的缺乏,所以往往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诊断的水平不高,通过信息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能够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5.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6.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政府决策管理的能力。通过信息平台能够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一些有用的医疗健康信息,使得管理和决策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的双向动力作用,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社区卫生工作模式。
7.全科医学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能够彻底改变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的手工现状,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持基层医疗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和决策能力。
8.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面发展,全科医学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促进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采用信息化激活健康档案的生命力,能够实现对社区居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的终极目标“,能够加快全社会健康模式的建立。
五、全科医学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当前,由于慢性病患者数量激增,使得慢性病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而治疗主要靠人,治疗手段的纷繁复杂也使患者苦不堪言。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慢性病患者将能够通过采用了IT技术的疾病控制计划控制自己的疾病,而这种计划有助于提高疗效和降低成本。通过连接到家中的监控设备自动评估相关的体征数据,并在需要时为患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生成警告,从而实现在家治疗。患者及其家人通过健康信息中介的帮助,将显著降低成本,医生的参与时间和工作量都将得到改善。
当前,急性病治疗是医疗卫生经济的基础,它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医生个人的专业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通过仔细分析临床数据和大量不同患者的病历,为急性病治疗制定标准化的方法,从而以此作为医疗服务最普遍的起点。高质量医疗信息的可用性能够为不严重的急性病的治疗提供支持,例如,在患者的家中通过使用远程医疗设备或者在零售商店中通过低成本、高质量和便利的医疗设施,就可以治疗链球菌咽喉炎和窦炎。这使医生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有助于将当前大而全的医院转型为致力于治疗特定疾病的“专科中心”和联合治疗中心(使特定疾病的患者能够确定上哪治疗),以及治疗后恢复中心(使患者在出院前在该中心进行监控)。
实现全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主动式动态活档管理。健康信息能在居民每一次体检、门诊或住院中收集和完善。打破了传统上孤立的、静态的健康档案管理模式;形成了一体化的、动态的电子健康信息仓库。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了从儿童到老年保健的全程信息,与现有的其他健康信息相比具有内容完整、信息规范的特点,采用模块式组合,由核心部分和专项部分构成。核心档案部分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简单的物理学指标、主要危险因素和社会适应以及对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专项部分主要为适应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各种重点人群和疾病人群管理需要而设计。
建立健康信息数据中心,健康信息的浏览和查询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方体现,使用者非常方便地将社区有关人群的健康信息及与健康信息相关的信息调出来,能够把个人的疾病的历程进行串联,使全科医生能够根据病程,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疾病电子监测网络,通过对重大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的主要诊断指标的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为卫生管理部门及时提供疾病预警和疾病发展趋势的视图。
六、全科分会信息学组成立刻不容缓:
全科医学是一个跨学科,全地点,全天候,全过程服务患者的医学体系,其信息化体系建设也是一个跨网络,跨地域,跨体系,跨平台的云服务工作体系,需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机构共同工作,才有可能打造一个适合使用的信息化平台,为此必须尽快成立全科医学信息学组,联系各部门,各体系的专家机构,共同推进全科医学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比例为98.9%.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网民中30-39岁人群占比明显提升,较2010年底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25.7%.网络在百姓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全科医学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够使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直达每一位居民,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
七、全科医学分会健康信息学组筹建情况:
全科医学分会健康信息学组建设责任重大,目标具体,任务艰巨,2010年6月开始筹建,2011年元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下文正式筹备,一直受到张愈主委,顾湲副主委,祝善珠主委等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其他正在筹建的其他学组如健康管理与慢病管理组,培训组,农村组委员们的积极配合,更得到了社会各方以及众多相关机构企业和专家的响应,筹建工作进展顺利。2011年我们促成了全科医学分会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并推动国家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启动实施,筹集超过100万元的专项科研资金用于建设全科医生云知识库,尤其是乡村医生知识库;成立中医药项目组,全科医生移动诊疗项目组等,组织召集多次全科医学研讨会,组织资深全科医学专家赴各地讲课,培训农村全科医生师资及乡村医生;开发支持全科医学分会年会所有的网络平台,参与多个区域全科健康云的规划研讨和建设指导等。并在分会指导下成立了全科医生云知识库项目办公室以及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学术项目办公室,同时在踊跃报名的基础上协商产生了40名健康信息学组专家成员名单报全科医学分会审批。2012年我们将会在2011年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综上所述,成立全科医学分会健康信息学组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将为我国全科医学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并打下坚实基础。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下一条·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简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