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分会全称为“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简称“结核分会”;英文名称为“Chinese Society for Tuberculosi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缩写为“CSTB”。本分会是中华医学会领导下的、由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学术性机构,是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结核病科学会的成立:
1937年4月1~8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12次大会期间成立了11个专科学会,结核病科学会为其中之一。首任会长为吴达表,副会长为柯道(J.Hotto),秘书为安特生(H G Anderson),委员为吴绍青、G A M Hall、J Raynall.结核病科学会的成立意味着结核病的防治增添了新的力量。
1943年5月11~15日在重庆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14次大会期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防痨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吴绍青,秘书为袁贻瑾,委员包括李廷安、赖斗岩、吴执中、A S Allen、杜儒德。1947年5月5~10日,防痨委员会改选,主任委员吴绍青,秘书袁贻瑾,委员为吴执中、E B Struthers、陈翠贞、郭德隆、吴英恺、裘祖源、方石珊、容启荣。会议期间举办结核病专题讨论,报告论文10篇医学|教育网整理。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结核病科学会的工作受到极大限制,业务范围限于有限的几个大城市和部分专业人员。
2.探索时期(1950~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结核病科学会迎来新生。
1950年8月23~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16次大会期间,中华医学会防痨委员会改称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选举吴绍青为主任委员,刘同伦、裘祖源为副主任学会利用举办会议交流结核病防治经验。如1952年12月10~17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大会期间,举办结核病科学会全国大会,宣读论文15篇。1956年7月23~2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大会期间,举办结核病科学会全国大会。到会代表48名,收到论文85篇。1963年5月27~6月3日,结核病科学会与中国防痨协会在上海联合举办“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代表80人,收到论文422篇,大会宣读10篇。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会议,会议提出的“早期、足量、不间断、联合、长期”原则对我国结核病治疗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学会也举办不同内容培训班,促进业务人员技术提高。如1954年4月~1955年3月期间,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主持、结核科学会具体负责在北京举办“肺结核学术座谈会”16次,20讲,对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起了推动作用;1961年8月26日,结核病科学会与中国防痨协会在京联合举办“肺结核综合治疗座谈会”,40余人参加。
1966~1978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工作停顿达10年。
3.新发展时期(1979~2010):
1979年11月26日~12月2日,结核病科学会与中国防痨协会“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力推广全面监督下的不住院化疗。29个省、市自治区代表251人出席。其中有老一辈防痨专家,如裘祖源、吴绍青、钱慕韩、李九泉、孙桐年、唐希尧、吴霁棠、崔祥瑸、梅国桢、邹邦柱、朱尔梅等,还有大批中、青年防治、研究骨干。会议期间王健、阚冠卿、吴霁棠等还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收到论文464篇,大会交流21篇。这是一次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对于加快防治工作走向正轨起了促进作用。
在此期间,结核病科学会与中国防痨协会密切合作,多次联合举办学术活动,极大推动了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1981年6月16~20日,结核病科分会与中国防痨协会在庐山联合举办“全国卡介苗会议”。30名代表宣读论文。这次会议有力规范和促进了结核病的预防接种工作;1982年5月8~13日,结核病科分会与中国防痨协会在上海联合举办“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出席代表290名,收到论文400篇;1984年9月16~20日,结核病科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中国防痨协会在黄山联合举办全国结核病细菌学检验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40人,收到论文168篇;1986年10月5~9日,结核病科分会与中国防痨协会在吉林市联合举办“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出席代表400名,收到论文719篇。
1996年6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改称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并沿用至今。选举端木宏谨为主任委员,李才、何国钧、屠德华为副主任。
4.组织结构和人员:
组织机构:全体委员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处
人员:委员、青年委员、学组
本分会委员分为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和名誉委员等类型
既往工作:
1.培训:2006年~2008年,举办了6期“全国结核病影像学诊断师资培训班”,来自全国共计50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为了贯彻实施《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和《临床操作技术规范。结核病分册》,分会先后在威海(2003年)、牡丹江(2005年)、湛江(2006年)、桂林(2007年)举办了4期“全国结核病诊疗指南培训班”。共有600余人参加了培训;2009年3月~6月,依托北京胸科医院,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全国结核病临床技能培训班,其中半天上理论课,半天进病房实习,来自全国医疗和防治机构的30名学员参加,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2009年举行了不良反应培训班,有400人次参加了培训,提高了基层人员的素质。
2.学术会议:2009年6月13~14日,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举办的全国耐药结核病学术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及来自全国耐药结核病预防控制、临床、基础方面的领导、专家近300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历时两天,以耐药暨结核病诊治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结核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采取了讲座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促进了专家与听众之间的交流,专题的内容涵盖耐药结核病的临床诊治、基础研究、预防控制等领域,就耐药控制以及诊治新进展、新方法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是分会首次以耐药为专题的全国大型学术会议。
2010年9月15~17日,在上海召开了2010年学术年会,5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主题为:“结核病及其相关疾病”。邀请了中国大陆、香港,英国、美国、日本的知名专家学者就结核病不同领域内容做了大会报告。三个会场主题分别为:耐药结核病及相关疾病,结核病外科治疗、其他治疗方法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核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他基础研究。共50多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本次学术年会共接收稿件276篇,稿件经专家评审通过者,分为大会专题报告、大会交流等。本次会议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都在分会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page]
3.制订结核病诊疗标准:
(1)结核病分类标准: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于1998年8月24~26日召开了全国结核病分类法研讨会,对1978年的分类法进行了修订,提出5型分类法。这一分类法沿用至今。
(2)非结核分枝杆菌病(NTM)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分别于1988年及2000年制定了NTM病的诊断标准,为提高NTM诊断水平起了推动作用。
4.出版图书:
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分会于2002年进行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病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的编写工作。在各章节中详细叙述了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及方案,重点介绍了抗结核药物品种和剂型,结核病化疗的基本原则,结核病的化疗对象,结核病化疗方案,药物剂量、用法、主要不良反应和处理原则,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和呼吸系统结核病的外科治疗等医学|教育网整理。并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正式出版。目前分会正进行修订。
2006年编写了《实用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图谱》;2009年,和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等联合编写了《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诊疗手册》;2005年翻译出版了WHO的《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儿童结核病管理指南》、WHO的《全球耐多药结核病和严重耐多药结核病控制行动计划》;2006年翻译了《WHO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并与2009年对《WHO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紧急修订版》进行了翻译出版;2009年,翻译了美国结核中心的《耐药结核病临床医生使用指南》第二版。
5.国际合作:
与礼来公司建立纯公益性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各种结核病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对六个西部省份开展全省范围内的结核病诊疗防治方面的培训,面向全国防治人员、患者及家属进行网上咨询活动;与世界医学会建立了合作关系,翻译出版世界医学会的培训教材,并建立了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对全国的结核病预防和治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为扩大结核病学分会的影响,利于国际合作与交流,聘请了曹国希(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结核病防治中心主任)、梁子超(结核病和胸部服务内科顾问、尘肺医学委员会主席)、甘启文(香港卫生部卫生防护中心公共卫生实验室医学微生物学顾问)、鲍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结核病学分会名誉委员。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