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 > 医学万花筒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中医药理学

2015-10-30 11:38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传统中医药理思想萌芽于先秦,理论发源于《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药学家不断发挥、补充。唐和五代时期开始用“法象”释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则开创了运用中医理论详解药物的先例。北宋时期运用“法象”理论阐释中药药理渐成主流,寇宗奭《本草衍义》用药性理论解释药效;宋徽宗赵佶《圣济经》设有“药理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将以往本草家和非本草家的用药理论融于一炉,是最早的中医药理专论。该篇将药理归纳为“性味”和“法象”两大部分,正式提出“法象”药理的名称。该书问世后,由政府规定为医学生的教科书之一,所以影响很大,推动了中医药理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十分流行而且起主导作用的释药理论。此后,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均在中医药理理论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明清时期,许多杰出的医药家如明代李时珍,清代张志聪、徐大椿、陈修园、吴鞠通、唐容川等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药理理论的内容,并产生了诸如《本草述》、《本草问答》等用中医理论阐释中药功用的理论专著。但是,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中医药理理论体系尚未完备成熟,前人的中医药理理论还存在许多错误和疏漏之处,存在许多唯心主义的因素,可谓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所以时至今日,尚未有一本中医药理学专著问世。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