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 > 医学万花筒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医药伦理学心得

2015-10-20 14:06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医药伦理学心得

身边的同学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医学的时候,不免谈到两个字,“偶然”。这种“偶然”的说法总难免会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被动性,也容易滋养出这样的误导:难道选择治病救人是被动而为的吗?事实不然,孟子说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力所能及,治病救人都是发自内心最朴素的情感,而学医恰恰是让人遵从本性,让人在遇到生命骤然流逝时,能够少一些无奈,多一些践行本性的从容。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医学不但是践行本性的而且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道通途,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说:选择医学的任何偶然都将引导到践行人性至善的必然中。

从选择医学到投入医学,我们始终不曾停歇地追问,医学是什么?!也许初进中山医时,图书馆前门的对联只是不起眼的装饰,但在中山医的日子越长,那份对联的分量就会越重,“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那是中山医的医魂啊!可是只要注意甄别你会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背道而驰了,他的医术也许很高明、他的头衔也许很多、他的履历也许很厚实,但他已经称不上是医生了,他忘记了当年在医学院读医时,首先学的是做人,而后才是医术,他忘记了医学的真正本质是“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他在技术、名利的诱惑下最终失守,沦为了“医匠”,一个没有医魂的手艺人。

这也许将引起另外一个争议,将医术锤炼得更精湛,引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治疗,让人的生命更有质量难道是错误的吗?医学是科学本身没错,但却容易将医生引进一个误区:不把病人当人,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包括把病人与亲情隔离开来的医院体制,医患之间的没有交流,对于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等等。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一昧地强调医术科学是危险的,在“以人为本”观念的缺失下,哪个患者愿意把生命付托给一个手持手术刀的匠人?

这里并不是把医德跟医术(科学)割裂开来,我认为两者互为表里,医术是医生在践行医德时的其中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外在表现方式,而医术的全部内核都在于医德。如果一定要有主次之分的话,我认为医德第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术第二,理由在于平庸的医生面对生命骤逝时或许将表现得无能为力,但是无德的“名医”却有机会去践踏一个人生命的尊严,后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医学是人文的!如果把医学比作一个鲜活的人的话,人文素养就是这个人的主要生命征,有了人文素养,医学才有温度,才是能够温暖人心给人带来福音的神圣事业。但是,现在却面临着让人忧心忡忡的现状,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被放在极次要的位置,医德的培育被放在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医学生或每日煎熬于各种学科考核中,或对自己未来的“钱”途忧心忡忡,哪有“空闲”管什么“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远大抱负”?

我认为现代医学教育在这个方面是需要深刻自省的。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