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药科: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药剂学学科是我校最早设置的几个主要学科之一,1955年院系调整时,以留英归国的著名药剂学家顾学裘教授为核心,进行本学科重组,使得本学科实力显著提高。主编了国内首部《药剂学》(第一版、第二版)和大型参考书《药物制剂注解》(第二版),造就了阵容强大的药剂学专家群体。从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21人,博士研究生25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药学界的专家、教授和学术骨干,顾学裘教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裴刚教授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位于国内同类博士点前列。本学科的现状: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55岁以下博士生导师5人、45岁以下教授4人、副教授12人;11人已取得博士学位、10人在读博士学位;多人曾在日、德、新加坡等国留学,获政府特贴5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6人兼任《药学学报》等各种期刊编委,4人兼任国家新药评审委员,1人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本学科学术造诣较高,有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近5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27篇,其中SCI收录25篇,ISTP收录2篇。主编了《药剂学》第四版全国统编教材、国内第一本《工业药剂学》规划教材、《经皮给药新剂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透皮吸收》等专著,主译了《片剂薄膜包衣的工艺和原理》,并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教材《高分子材料学》等,为药学类院校提供了教材与参考书;在读博士生31名、硕士生78名;主持并完成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药剂学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重大课题。近5年来,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国家新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6项,省市级项目23项,国外合作项目1项,获研究经费447.5万元;申请专利16项,7项已获得专利证书,获得国家新药证书22个,签定合同64项,到款1139.6万元,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购入液-质联用(LC—MS—MS)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28台、气相色谱仪、差热分析仪、包衣制粒机、挤出滚圆机、一步制粒机等总价值6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研制离子导入仪、片剂压力测定仪、固体粉末润湿性测定仪等,显著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科学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和发展前景:
本学科已形成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1)制剂技术与制剂工程,在国内外率先采用球晶造粒技术制备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物缓释(或速释)微丸;在固体分散技术、喷雾干燥微囊化技术、离心造粒技术和挤出滚圆造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粉体学研究、压缩成型性研究国内领先。
(2)药物新剂型,顾学裘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将脂质体制剂用于临床,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顾”氏脂质体,推动了脂质体的研究,目前研究的脑靶向脂质体、热敏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等处于国际相关领域的前沿。透皮吸收、渗透泵控释、粘膜给药等方面研究推动了我国药物新剂型的发展,并正在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研究药物特别是手性药物在人体内过程,科学地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有效性等问题。
(4)中药制剂现代化,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较新的研究思路,开展高效、速效和缓释中药制剂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可喜进展。
(5)药用高分子材料,研制了预胶化淀粉、泊洛沙姆、β-羟丙基环糊精和pH敏感水凝胶等,在国内药用辅料研究开发方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一篇:临床药学会
下一篇:药代动力学sci杂志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