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陆勇研究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
张陆勇,男,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科学技术处处长。
Tel:025-83271500,E-mail:lyzhang@cpu.edu.cn
学习、工作经历:
1983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1989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硕士,1996年赴比利时杨森研究基金会学习新药筛选方法和管理经验。回国后曾任中国药科大学新中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2000年至2002年曾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药理毒理组组长,现任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国家南京新药筛选中心、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和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主任。
担任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动物学会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新药研究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秘书长,江苏省实验动物学会(协会)理事,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天然药物》、《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药物生物技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编委。目前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保健食品审评委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审评委员、现代中药专项评审专家;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
专业研究方向:
分子药理学/毒理学/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筛选。
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①具体研究领域:
一是针对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多发病展开药物作用新靶点、筛选新技术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通量药物筛选工作,发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候选物,为新药发现提供物质基础,目前重点开展激酶和GPCR受体筛选体系研究。二是在药物毒代动力学和分子毒理学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建立针对中药毒性研究的评价体系,为全面、科学、正确地阐明中药的毒性产生原理和作用机理探索切实可行的研究途径,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肝脂质代谢障碍和早期毒性标志物研究等。
②课题资助:
1997-2000年主持国家科技计划(1035工程)“筹建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2000-2003年主持“筹建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2005-2008年主持“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的建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行业专项、科技部863专项、科技部十五攻关,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等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筛选核心技术规范化平台建设及其科学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雷公藤甲素的大鼠代谢性别差异机理以及代谢性别差异对肝毒性的影响”和“1-磷酸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激酶通路介导的雷公藤甲素抗癌机制研究”,财政部行业专项“中药毒性的评价方法学研究和科学应用”,科技支撑计划“秋水仙等维吾尔药常用毒性药材(制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柴胡及其复方安全性评价示范研究”等。医学|教育网整理另外还参与4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项目、国家新药基金、国家攻关项目、江苏省科委创业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③所获成果:
领导的课题组在十一五期间新增175个筛选模型,其中119个为高通量筛选模型,提供555万药次以上的药物筛选,发现86个有前景的先导化合物,32个候选药物,其中14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7个完成临床前研究;另有9个进入临床研究,1个完成临床研究正在申报生产批件。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载论文116篇,单篇SCI影响因子最高11.355,申请专利52项,并主持200余项新药筛选、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委托研究课题。参与研究开发的新药项目累计已经获得9本新药证书,31项临床批件,以英太青、加替沙星为代表的多个品种已经为省内外医药企业带来数十亿元的新增产值。
将血清miRNA应用于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早期诊断新型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发现血清mir-122可以作为药源性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建立基于喜玛拉雅旱獭的新型线粒体毒性评价模型,可替代国外旱獭模型,已成功用于药物肝脏线粒体毒性的评价。突破了原美洲旱獭单一模型动物的限制,解决了核酸类药物评价的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8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6年主持“新型药物筛选体系的研究和应用”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曾获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5年);江苏省人事厅六大人才高峰(2004年);江苏省教育厅“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3年),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2007年),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3年)。
上一篇:袁胜涛教授中国药科大学
下一篇:廖红中国药科大学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