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推拿培训: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累,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始创于一九五六年,由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吴棹仙、蒲湘澄等创立。余仲权、关吉多、蒲英儒、李仲愚、杨介宾、宋开源、罗永芬、黄迪君、廖方正、秦必光等名家辈出。
经过近40年的努力,在教学、科研、临床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是我国重要的针灸推拿教学、科研、医疗中心。
针灸推拿学院现有针灸推拿、中医学(医学美容方向)、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技术(中美合作班)、中医学(老年医学方向)、中医学七年制(针灸英语方向,吴棹仙班)等专业,在校博、硕士生50余人,本科生、专科生800余人。针灸推拿专业是我国最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外籍博士办学层次齐全,现办学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近五年,已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及部省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0余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部省级课题近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课题总经费500余万元,拥有可用教学科研设备800余万元。为首批四川省重点学科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四川省本科人才重点培养基地医|学教育网整理。先后担任了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腧穴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等及其教参的主编、编委。
针灸推拿学科在既往稳定的研究方向上,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引入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开展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功拓展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学科方向;针对针灸临床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开展针灸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发展了“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方向;综合运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方法,深化“针灸与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开展针灸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药物依赖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稳步拓展了“针灸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方向。在康复治疗学领域,围绕中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学科带头人梁繁荣教授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针灸领域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汇聚了一批优秀人才,拥有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和厅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十余人,形成了高层次、高水平的优秀团队。近年来先后牵头和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部省、厅局级科研项目共计130余项,其中国家级30项,部省、厅局级68项,课题总经费逾4000万元,整体科研实力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学院教学团队整体实力雄厚,2001年《针灸学》教学团队成为了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针灸学》教学团队成为了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康复疗法学》成为了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先后主编了“十五”、“十一五”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精编教材、21世纪教材《针灸学》、《针灸推拿学》、《实验针灸学》、《康复评定学》、《康复医学》、《中医康复学》等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专业教材,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学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近5年来学科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成为SCI期刊的“高关注率”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