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 > 医学万花筒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中医中药学院

2015-06-02 14:37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中医中药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76年开办中药班,并于1977年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本科班,1984年在中药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中药系,1997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中药学院”,2004年成立了中药学院党委,2006年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中心实行合署办公的管理机制,并更名为“中药学院(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学校于1993年成立新药开发研究中心(简称新药中心)。现中药学院与新药中心实行合署办公的管理机制。

中药学院党委坚持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至2011年学院共有23个党支部,652名党员,共举办了20期党校培训班,其中2011年培养学生238名,发展党员115名。

经过多年的建设,中药学院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办学体系,现有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药学、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六个本科专业,中药学专业设有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及中药营销学三个方向医学|教育网整理。中药学专业2003年批准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中药学特色专业”。制药工程(中药)专业2005年被批准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制药工程特色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中药学、方剂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中药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中药学及药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中药学、方剂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七个方向,并于2003年获准设立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药学科”于2000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资助;中药学科建设子项目“南药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及综合开发利用”于2003年11月进入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2006年3月以优秀成绩通过子项目验收,2008年获准进入“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2010年获准进入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建设中。

中药学院与新药中心承担“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南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示范基地"等建设任务,也是广东省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单位。承担了”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中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药理重点基础教学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心(GCP)、“国家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GLP)”等形成完善的中药创新体系和教育体系。

目前中药学院和新药中心共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正高42人,副高57人,中级职称41人,具博士学位者67人,硕士学位48人。副高以上职称占全院教职工的67.1%,博士学位占教师队伍的39.65%,硕士学位占教师队伍的28.40%.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0人,珠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校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8名;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5名以上、广东省优秀新产品评审专家1名;全国模范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2名医学|教育网整理。学院聘请了王永炎院士、肖培根院士、邓铁涛教授、王建华教授等四位国内著名专家为学院的专家委员会委员。通过建设,师资队伍结构日显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已崭露头角,在教学、科研、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等工作中显露出良好的素质和发展势头,为中药学院和新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自1976年首次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至今,学院共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8793人,其中毕业生5310人。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人数3106人,专科生377人,硕士306人,博士44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630人,共有5463人。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创新,重在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近五年来,除部分毕业生升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外,其他都能顺利就业,一次就业率保持98.42%.

自2004年搬迁进入广州大学城后,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目前,教学实验室面积1.65万平方米,学院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多万元,其中包括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制备型高效液相仪、分析型高效液相仪、气质联用仪、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流床喷雾包衣机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药科楼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建设有药科类教学实习基地129个,其中与平远南药资源有限公司、广东阳春一片天医药集团、广东中山中智药业集团、湛江恒诚药业有限公司、化州橘红绿色生命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建设了“中药产学研基地”,分别广东省药品检验所等30个企事业单位正式签约并挂牌建立教学基地,并与校外72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教学实习关系。

近年来,积极引入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超声提取、超微粉碎、膜分离、大孔树脂吸附等新工艺及多种现代制剂技术,在中药新药和中成药二次开发项目研究中进行集成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位居行业前茅。集成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及药效药理实验技术,以肿瘤、糖尿病、抗炎、抗病毒、抗真菌为重点,协作建立中药活性组分筛选评价技术平台,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医学|教育网整理。系统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和色谱指纹图谱质控模式,进行中药材、中成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标准化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南药资源库的构建及综合开发利用”为主攻方向,开展了南药(GAP)研究、资源库的构建、南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化评价、南药的作用机理及药效学研究、开发出系列保健品和中药新药。积极参与我国、我省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的建设,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的研究,把握产业前沿动向,并为各级政府、产业界及投资界提供决策咨询。

在2003~2011年期间,学院共承担各类课题349项,科研经费总计5177.87万元。其中纵向课题245项,经费总计3435.58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5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7项。仅2011年,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6项。学院共获得专利32项;取得新药证书及临床批件22项;共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共21项。另外,共发表科研论文519篇,其中SCI收录29篇。主编或参编专著94部。

中药学院与浙江海正药业、广东美晨药业、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王老吉药业、广药集团、江门德鑫制药有限公司、海南佳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霸王(广州)有限公司、广州采芝林有限公司、广东雅娜集团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海南东盛弘蟒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学和企业合作开发,共建创新链和产业链医学|教育网整理。并且与广东平远鸿运南药种植有限公司、广东恒诚制药有限公司、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一片天医药集团、海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山市中南烛业有限公司、中山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广东一力集团有限公司、潮州市光宇生物有限公司、清远市新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广东济公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江门市禾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埔中药有限公司、广东二天堂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互派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实行优势互补,开创产学研结合和中医药国际化新局面。

我院认真做好各方面来院参观访问的接待工作。近年来接待了南非国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教育代表团、香港中文大学、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海南省科技厅、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省渔业厅、海南琼中县政府、广州霸王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越南军队传统医学院、韩国大邱庆北韩方产业振兴院等二十多个政府部门、外宾团体和企业集团,根据来参观单位的目的和要求,草拟接待参观计划和日程安排,上报院领导审阅后通知有关科室安排好人员接待,做到服务周到,讲解清楚,大大地扩大了我院教学、科研、产学研方面的影响力。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