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位于人民医院北端,占地近一万平方米,具有独立的急诊大楼(E楼)。包括急诊中心、高压氧治疗中心、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急诊中心:
急诊中心一楼设有急诊绿色通道服务台、预检分诊台、急诊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诊手术室、注射室、清创室,以及内、外、妇、眼、耳鼻喉、口腔、皮肤科、急诊检验科、放射科、CT室、DSA室、B超、心电图室、急诊内镜室、药房等科室。其中抢救室设5个抢救单元,EICU设5个监护单元。二楼设宽敞明亮的观察室、输液室,拥有36张观察床位,250张输液躺椅。急诊科目前拥有各类人员49人,其中医生15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2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护士35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20名、护士8名),另有内、外科轮转医生7名。
我科设备设施齐全,先进。拥有惠普中央监护2套,床边监护仪16台,各型呼吸机10台(有创、无创呼吸机各5台),自动心肺复苏仪1台,除颤仪2台,无创心脏起搏器2台,心电图机2台,洗胃机2台,简易呼吸器5套,输液泵7台,微泵15台,快速血糖测定仪、血气分析仪、电解质测定仪各2套,咽喉镜4套,手术无影灯3台,急救车6台,冰帽4个等。
我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急救技术水平。能独立完成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纤支镜诊断、治疗,经皮快速气管切开术,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等。与兄弟科室合作开展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急性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床边血透,DSA下各种血管栓塞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等。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检测及研究》科研项目通过市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无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阴沟肠杆菌抗菌药物、消毒剂耐药基因研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获无锡市第七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并获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有创血压监测在ICU危重病人中的应用》获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中气道湿化液的选择及应用》获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重症监护病房(ICU):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目前无锡市规模最大的ICU,拥有开放床位19张,年均收治病人500余例。科室拥有医生9名,护士21名,其中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2名,护士大专以上学历者达到90%以上。
专业上精益求精,始终紧跟国内最新成果,保持市内领先、省内一流水平。在各种休克、ARDS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危重症的抢救和治疗等方面,均达到先进水平,病人死亡率低于APACHEII预测值。
目前科室拥有国际最先进的监护仪,每床均配备了国际主流呼吸机,同时拥有全自动降温毯2台,国际最先进的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仪2台。可开展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ICU注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防治、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进行研究。正在进行肺复张联合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早期组织缺血缺氧监测;休克的早期及进一步目标指导性治疗;ARDS的肺复张及肺保护机械通气策略的临床应用;应激状态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支气管肺泡灌洗;微创气管切开;连续心排量及血管外肺水监测等。
感染性疾病科
感染性疾病科位于急诊中心西北侧的独立单元,整个建筑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共有医护人员7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该科设备齐全,有独立病房、抢救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隔离室、药房、挂号室、化验室、心电图室及X光检查室等,承担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任务。
自03年SARS暴发后,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了对各种不明原因的发热、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疾病的监控,使各种感染性疾病被控制在最小的感染范围内。三年来,我科接诊了大量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现了较多的传染性疾病,并转至传染病院进一步治疗。去年以来禽流感在我省出现,我科全体人员站在防控第一线,实行24小时监控,未发现该病在本市出现。在接诊大量群体性食物中毒病案时,能迅速组织力量,接诊快捷、方便、及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未发生一例不测情况,深得患者的好评。特别是在蓝藻发生时,全科上下一致,在院党委及行政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为全市战胜水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压氧治疗中心
高压氧治疗中心位于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东侧,拥有市内最先进的高压氧治疗设备:12座位的主舱一个,10辆平车的副舱一个及4舱位过渡舱一个。拥有副主任医师1名,护师1名,护士1名及兼职技师2名。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1:45及下午13:30——17:15为正常高压氧治疗时间,其余为急诊单独开舱时间。每周一下午13:30——17:15为高压氧治疗专科门诊时间,其它时间的高压氧门诊病人可直接到高压氧治疗中心就诊。
自元月高压氧治疗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已成功地抢救了12名煤气中毒患者,8名突发性耳聋及7名外伤性颅脑神经损伤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上一篇: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投稿邮箱
下一篇: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投稿邮箱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