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心肺复苏心脏搏动恢复后处理—医师分阶段考试内科考点”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下:
心脏搏动恢复后处理
自主循环恢复后,多种致病因素可导致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多脏器缺氧造成的微循环障碍,继发性的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等。因此复苏后的治疗目的是完全恢复局部器官和组织的灌注,特别是大脑的灌注,将患者送人监护病房,及时进行脑复苏,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心脏骤停的再度发生以及引起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1.维持有效循环
心脏复跳后可有低心排血量或休克,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需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血管收缩药和(或)扩张药物治疗。
2.维持有效呼吸
心跳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异常,应继续使用机械气和吸氧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当自主呼吸有效时,可逐渐减少辅助呼吸。若自主呼吸不出现,常提示严重脑缺氧。
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能否最后成功的关键。
(1)维持脑灌注压 缺氧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心脏骤停的时间密切相关。自主循环恢复后,应保证适当的血压,使平均动脉压不低于110mmHg。
(2)控制过度换气 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25~35mmHg,动脉血氧分压控制在100mmHg,有利于脑循环自主调节功能恢复和降低颅内压。
(3)维持正常或偏低的体温 轻度低温(33℃~35℃)可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有益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如有高温应采取降温措施。但过低温度对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可增加血液黏滞度,降低心排血量和增加感染的可能。因此心脏骤停复苏后不宜诱导过低温。
(4)脱水 血压平稳后尽早脱水治疗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每天2~4次。也可依据脑水肿程度联合使用呋塞米、白蛋白或地塞米松。
(5)高压氧治疗 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力,起到提高脑内氧含量、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有条件可采用。
4.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记录水出入量,严密观察电解质、动脉血气变化并及时予以纠正。
5.防治急性肾衰竭
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或用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后,可并发急性肾衰竭。其防治关键在于尽量缩短复苏时间,维持有效肾灌注压。如心功能和血压正常而出现少尿,在排除血容量不足之后,可试用呋塞米静脉注射,经注射呋塞米后无效则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以上内容“实施心肺复苏心脏搏动恢复后处理—医师分阶段考试内科考点”医学教育网整理,更多内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医师分阶段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