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政协医卫界别委员呼吁,乡村医生是农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守护神”。然而,现实情况是乡村好医生下不来,年轻医生不愿来,当年的“赤脚医生”逐渐老去。老百姓对村医断层现象异常担忧,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体制因素。随着国家卫生体制改革,村医由集体性质转变为“半公半私”,自负盈亏,大部分乡村卫生室逐步形成以父、子、夫、妻的结构形式。
二是村医培训机构缺失。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各区县大多有自办的卫生学校或职业中学,培养辖区内所需卫生专业人才,但随着卫生教育资源整合,区县办的卫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基层医务人员技能培训渠道萎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卫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村医待遇低、人才难留住。一些村医的子女虽然学习医疗卫生专业,也想方设法进入乡、镇以上医疗单位工作,很多家长都不愿让子女从事村医行业;部分农村青年上了卫生专业院校后,认为回本村卫生室工作没面子,宁可舍弃所学专业外出打工,也不愿到村卫生室就业。
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村医队伍建设。制订出台切实可行的乡村医生队伍发展意见或纲要,从政策层面多关注、支持,确保每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二、要建立村医培养、引进的长效机制。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给乡村医生一个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放宽乡村医生执业资质,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村青年,将他们定向培养成“全科医生”,学有所成后回村服务,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同时,结合山区卫生医疗工作特色,建立工作互动机制,实行省、县、乡医务人员下乡支农、巡诊等制度,选拔优秀村医到县、乡镇卫生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鼓励有经验的乡镇卫生院医生以“传、帮、带”方式培养乡村优秀医生,为乡村卫生室输入新鲜血液。
三、要因地制宜加强制度设计。积极推行和建立村医聘用制度、奖惩结合的岗位退出制度、医疗风险分担制度、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适当降低门槛,对能够考上职业医生资格的村医,可参照当地教师待遇保障,使其走上最基层医疗卫生职业化道路,从而解决村医难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