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又是一个清晨,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山脚下的广播准时响了起来。村民们说,村医文维德又在宣传健康知识了。
文维德一个人要做村里1174名村民的卫生服务工作,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走访,为村民治病、建档、宣传卫生知识,啥都干,啥都做得仔仔细细。村民说他是暖到了大家心底的人,“三轮医生”远近闻名。
在小乡村呆了一辈子,当了40多年村医,60岁退不了休,文维德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对妻儿,心里也怀着些内疚。可无论如何,“尽心尽责”这四个字,他当得起。
文维德出生在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一个普通农家,他父亲是一位骨伤外科医生,对年少时的他影响很大。如今,60岁的文维德已谢顶、微微发福,但精神矍铄、动作麻利。
2014年3月,屏山县全面推进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服务,明确了乡村医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责任。文维德随后就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天清晨4时30分起床,去给村民们检查身体、量血压,为贫困户患者体检、义诊。
2015年4月29日,文维德去岩门村大明组为村民看病。由于下雨路滑,他连车带人翻下堡坎,锁骨处摔了一个大口子,到医院缝了10多针,住了5天院。那个疤痕,到现在还很显眼。
还有一次经历更惊险。2016年9月11日清晨,文维德到后山组给村民做检查,三轮车出了故障失去控制,从陡坡上滑下20多米远,一直滑到悬崖边上。文维德猛地向左拐,才让三轮侧翻在地。差一点翻下悬崖,文维德吓得浑身发软。缓了一阵,他看时间还早,就一腐一拐步行到村民家开展体检工作。天亮后,他才请来几个村民帮忙把车子翻起来。
家就是卫生站工作就是生活过道是“候诊室”、放病床的角落是“留观室”、卧室是“资料室”、家中空白的墙壁全是写满各种卫生知识宣传内容的“宣传栏”……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山脚下,小小的卫生站“五脏俱全”,这是文维德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的家。
“今年又有新任务了。”文维德说,整理好资料,他要把药具挨家挨户送到有新生婴儿的村民家中,还要为村民讲解避孕知识,杜绝传染病。为了让宣传达到效果,他还专门编了一段顺口溜——避孕套就是好,安全生活不可少,杜绝性病来传染,免费政策少烦恼。
他的宣传“招数”特别多,粉笔写黑板报、画宣传画、编顺口溜……接地气、通俗易懂。
墙上到处都贴满了他手抄的健康知识,“老年保健专栏”“妇幼保健专栏”“预防接种专栏”等,简直就是一个健康宣传站。
在基层农村,广播被称为“党委政府的嘴、基层干部的腿、农村群众的好帮手”。为了搞好宣传,文维德自费买了个高音喇叭,自己录制了“十免四补助”“建卡贫困户住院医疗费用零支付”等健康扶贫政策音频,每天定时播放。
村民家中有红白喜事,他会带着他的录音瞅准时机去“插播”,讲基本卫生、讲非典知识、讲乙肝、讲产前检查、讲健康扶贫政策……文维德走到哪里广播到哪里。他说,通过广播宣传大家有了常识,很多危险也许就能避免了。
每天晚上,文维德要整理扶贫、卫生服务、计生等资料。他对电脑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电子档案方面很吃力。幸好文维德的女婿是教电脑学科的老师,帮文维德买来了手写板。文维德不会复制粘贴,就一个字一个字加班加点地往上写。累了听听收音机,他吃在这里、睡在这里,卫生站就是他的家。
人生总有遗憾但求尽心尽责有人问文维德,在乡村呆了40多年,是什么支撑他年过六旬他这么拼?
“当年,其实是有机会去教书的。”随着交流的深入,文维德打开了话匣子。1975年,他曾有过选择其他行业的机会。想想如今每天起早贪黑,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的待遇,文维德还是很感慨。
那么,后悔吗?文维德说,“没有谁可预见人生的未来。在乡村,总要有人来当村医。当年既然选择了走这条路,当然就要尽心尽责。”
大乘镇卫生院办公室主任罗林俊这样评价文维德:“文老师这个人,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愧于屏山县第一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在罗林俊眼里,村医的工作量确实特别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10多个项目,各种资料都要村医生来填报,还要上门开展服务。”
六十岁不退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多年来的忙碌,让文维德将医务工作几乎当作了生活的全部意义。每一次看到乡亲们感激的笑容,听到那些感谢的话语,都让他充满了活力。
“学医必修德,无德别行医。”这是文维德行医的准则。村民都喜欢在文维德的村卫生站看病。村民吕桂华说:“到医院去看病没人送饭,文老师这里很近很方便,饿了还可以在这里吃饭。”“健康双签约”要求村医每年竞聘上岗,村民刘建英说:“文维德医生可换不得!”
文维德已经年满60岁,按常理,到了退休的年龄了。但乡村医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退休”之说。对这一点,文维德十分坦然,“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我也没有后顾之忧。就让我在这个岗位上,干到干不动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