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革命老区“红嫂”故里——沂水县院东头镇,“沂蒙红嫂”祖秀莲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曾闻名全国,激励感染了几代人。如今,在这片奉献的土地上,张氏三代乡医扎根山区、服务乡亲的事迹,也被广为流传。
95岁的张道立:每天都在学习
清晨,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院东头镇曲家洞子村从鸡声犬吠中醒来,95岁的张道立老人打扫完院子后在村外的小路上来回散步,早早起床到诊所周围转一圈是老人保持了多年的习惯。
作为乡村医生的张道立尽管因为年高不再适合行医,但他每天都在学习,都要抽空看上一个多小时的新医学书籍,有时还要到孙子张德庆的卫生室去看一看。张道立读过几年私塾,是村里公认的文化人。张道立参加了莱芜战役、兖州战役等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在目睹了许多流血牺牲的场面后,他决心学习中医学,凭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病人、伤者解除痛苦。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送医送药,成为大山里最受欢迎的人。
71岁的张在吉:每天都在坐诊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如今儿子张在吉也已71岁高龄。说起当年干赤脚医生时跟父亲奔波行医的情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张在吉记忆犹深:“俺这些庄地处偏僻,有时候半夜三更有人来找,冬天再冷也得立马从被窝里爬起来,提留着煤油灯笼,深一脚浅一脚走几里山路上门看病,到了一看,一家人围着病号哭,我一进去他们都不哭了,都眼巴巴地看着我,觉得有救了,我就感觉到这个活儿对父老乡亲们有多重要。”
张在吉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一举一动,学习着父亲身上的优良品质,他从1968年开始,跟随父亲当起赤脚医生,背着药箱,翻山越岭,走村串户,靠“一根针”、“一把草”为人治病,凭借真诚的服务、医者的大爱情怀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尊重。1970年,张在吉在几位专家的指导下,创办了曲家洞子中药制剂厂,在沂水县召开的科技大会上,他受到隆重的表彰,之后相继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党代表,并获得过“临沂地区劳动模范”。
对于儿子张德庆,张在吉悉心栽培,经过20多年的磨练,张家的第三代乡医已很好的传承了家风。
41岁的张德庆:每天都在入户
1989年,张德庆考上了临沂地区卫生学校,开始主攻西医。学成后,他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村接了父亲的班,正式成为张家第三代乡医。
1995年,刚满19岁的张德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开始独立行医。他在当地政府和医疗部门的帮助下,在院东头村建起标准化卫生室,负责院东头村、立岩涧村、曲家洞子村三个村1800多名村民的健康服务。这个服务辖区由十多个自然村组成,一趟下来要走八公里多山路,上门诊治很不方便。前些年路没硬化,全是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有时骑自行车下村,半道上雨下大了常常得扛起自行车走。
医者父母心。张德庆时刻记着爷爷和父亲的教诲:“给人治病可别坑人,乡里乡亲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让乡亲们少花钱的就少花钱,治不了的别拖延,帮着人家找找大医院的医生。” 2013年张德庆被临沂市卫生局评为“临沂市优秀乡村医生”。
“沂蒙红嫂”祖秀莲故去多年,他唯一的女儿张红秀今年已96岁,生活在离镇驻地不远的田家峪村。怀着对“沂蒙红嫂”的敬爱,对英雄后人的尊重,张德庆常常去看望张红秀老人,为她送去生活用品,有时还赠送现金。
逢年过节,张德庆就带上自己的家人赶到镇敬老院,给在这里生活的20多位老人送去过节礼品,为他们免费查体、送医送药……
祖孙三代行医路,七十多载爱民情。 张家祖孙三代人安于清贫,不计回报默默为乡亲们送医送药,至今已有70多个春秋,书写了一个普通家族献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感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