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直播课
牙本质粘结机制简述:
根据牙本质表面固有的潮湿特点及临床上牙釉质和牙本质不能截然分开的窝洞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酸蚀、湿粘结"理论的牙本质粘结剂的主要特征就是用一种酸蚀剂同时完成对牙釉质和牙本质的酸蚀(全酸蚀), 其他步骤与第3代牙本质粘结剂相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为减少牙本质粘结剂的操作步骤,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更简单的粘结系统有两种形式, 一是将底胶和粘结剂结合成一种溶液, 酸蚀剂不变, 粘结机制仍是全酸蚀湿粘结技术; 二是将酸蚀剂与底胶合二为一, 粘结树脂不变, 即自酸蚀粘结剂。自酸蚀粘结剂蚀刻釉牙本质的不是磷酸, 而是含有磷酸基单体的酸性处理液, 该处理液酸性柔和(pH多为1.0以上), 一方面将玷污层溶解, 另一方面酸蚀矿物质。由于无残余酸的存在, 不需水冲洗, 操作步骤更加简化明确。自酸蚀粘结剂的作用原理不是去除瑞污层而是溶解玷污层, 溶解后的玷污层与牙本质胶原纤维和粘结剂的树脂单体混合, 共同形成混合层, 使玷污层成为混合层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而不会增加混合层下方牙本质的渗透性, 明显降低患牙术后敏感症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