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含传染病学)]男性,发现乙肝2年,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病情不稳定,查体:慢性肝病容,肝肋下触及1.0cm,质中等,脾界扩大,血清ALT200U/L,白蛋白35/L,球蛋白36g/L,应诊为
选项:
A.慢性迁延性肝炎
B.慢性活动性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肝硬化
E.淤胆型肝炎
答案:
B
解析:
答复:本题选B。
按以前教材的分类标准,患者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病情不稳定,查体:慢性肝病容,肝肋下触及1.0cm,质中等,脾界扩大,血清ALT200U/L,白蛋白35/L,球蛋白36g/L,应属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故选B。解释见下。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3、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相关内容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黄疸急剧加深,胆酶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功能衰竭。即使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应考虑本病。本型病死率高。
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类似急性重型肝炎表现。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发病基础如下:
(1) 慢性肝炎后肝硬化史。
(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3) 无肝炎病史无HBSAG携带者,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后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增高,白/球比值下降或倒置)。
(4) 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目前慢性肝炎依据临床表现分为
1、轻度:ALT轻度升高。病情较轻,可有肝炎症状和体征。
2、中度:ALT和AST反复持续升高,但很少超过500U/L.有肝炎症状和体征。
3、重度:ALT和AST反复持续升高,并伴有以下一项者:ALB≤32 g/L,胆红素>85.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脂酶<2500U/L)。有明显而持续的肝炎症状和体征。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常发生在妊娠晚期,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低血糖,黄疸,肝昏迷等。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升高,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但尿胆红素阴性。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活检见严重的脂肪变性为确诊依据。
肝炎后肝硬化cirrhosis: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假小叶边界不清;静止性肝硬化:肝硬化结节内炎症轻,假小叶边界清楚。
淤胆型肝炎:除有轻度急性肝炎变化外,还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肝细胞内胆色素滞留,出现小点状色素颗粒。严重者肝细胞呈腺管状排列,吞噬细胞肿胀并吞噬胆色素。门管区水肿和小胆管扩张,中性粒细胞浸润。(注:摘自传染病学。淤胆型肝炎作为一个病理学诊断名词,在新版的病理学教材中没有被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