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膜性肾炎的光镜病变特点是:
选项:
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B.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
C.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
D.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E.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或融合
答案:
C
解析:
答复:本题选C。详见下。
1、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为弥漫性,两侧肾几乎全部肾小球皆受累。这种肾炎常发生于感染以后,故有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之称。最常见的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其中以12型、4型、1型及49型与肾炎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称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除链球菌外,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某些病毒及寄生虫等也可引起这种类型的肾炎。这种肾炎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但病变往往比儿童严重。一般发病较急,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变为弥漫性,两侧肾同时受累。病变进展较快,主要变化为肾小球内细胞增生病变严重时,毛细血管腔内可有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坏死的毛细血管袢破裂出血,大量红细胞进入肾球囊及肾小管腔内,可以引起明显的血尿。不同的病例病变表现形式可能不同。有的以渗出为主,称为急性渗出性肾小球肾炎。有些病变严重,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有大量出血者称为出血性肾小球肾炎。
肉眼观,早期变化不明显。以后肾轻度或中度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故称大红肾。若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及切面可见散在的小出血点如蚤咬状,称蚤咬肾。切面可见皮质由于炎性水肿而增宽,条纹模糊与髓质分界明显。
2、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不球肾炎的病变特点为弥漫性肾小球系膜增生。多见于青少年,我国及东方国家比西方国家多见。本病可为原发性,也可在一些全身性疾病时发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有些迁延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持续不退,可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可表现为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蛋白尿,或两者兼有。少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主要病变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
3、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比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儿童与老年人也可发生,但较少见。病变特点为肾小球内有大量新月体形成。病变严重,进展很快。主要症状为血尿,并迅速出现少尿、无尿、高血压和氮质血症。如不采取措施,常在数周至数月内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于尿毒症,故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为弥漫性。镜下可见大部分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主要由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病变为弥漫性。镜下可见大部分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主要由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
除肾小球病变外,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有浊肿和脂肪变,腔内有蛋白凝固而形成的透明管型。由于肾小球纤维化,其所属的肾小管也萎缩消失。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有多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观可见肾体积增大,颜色苍白,皮质内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出血。
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主要病变为肺出血合并肾小球肾炎。这种肾炎大都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的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的典型代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可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肺出血。一般发病急,常为暴发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咯血和快速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本病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壮年,小儿及老年人较少,男性多于女性。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5、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其病变特点为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和系膜增生。各种年龄都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起病缓慢,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常有血尿、蛋白尿。约半数起病时即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常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有些病人的血清补体降低,故又称为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
6、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主要病变为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常伴有大量蛋白尿,是引起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肾小球无明显炎症现象,故又称为膜性肾病。起病缓慢,病程长,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儿童患者较少。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通透性明显增加,早期病变轻,不易察觉,易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混淆。随病变进展,管壁增厚逐渐加重。
肉眼观,早期可见肾肿胀,体积增大,色苍白。切面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晚期,肾体积缩小,表面呈细颗粒状。
7、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或病变轻微,故名。由于本病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故又称为脂性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脂性肾病多见于小儿,成人患者较少,是引起小儿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约65%~85%由脂性肾病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由脂性肾病引起者约占10%~30%。脂性肾病病变可完全恢复,对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很好。肉眼观,肾肿胀,体积较大,色苍白。由于大量脂类沉着,切面可见黄色条纹。
8、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为局灶性,节段性,仅累及少数或部分肾小球。病变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呈节段性硬化,是引起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之一。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此型肾炎病变为进行性,病人对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多继续发展为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9、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特点为局灶性和节段性,仅累及部分肾小球,而受累肾小球的病变仅限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的一部分。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些为原发性,原因不明。
10、IgA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小球肾炎,由Berger于1968年首先报告。这种疾病的特点为肾小球系膜增生,用免疫荧光法检查见系膜内有IgA沉积。病人的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可同时伴有轻度蛋白尿,少数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比较常见,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些病人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1、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原始的病变类型已不能辨认。病人的主要症状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些病人过去有肾炎的病史。约25%的病人起病缓慢,无自觉症状,无肾炎病史,发现时已为晚期。病理变化:两侧肾对称性萎缩变小,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有时可有散在的小囊肿形成。肾不而质硬,故称颗粒性固缩肾。切面见肾皮质萎缩变薄,纹理模糊不清,皮髓质分界不明显。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增多。小动脉壁增厚,变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