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幼”牵动亿万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医养结合。围绕如何顺应百姓期待,不断织牢织密“一老一幼”民生保障网,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拥有稳稳的幸福,两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备案的托育机构有17043家,托位数达1260546个。其中,营利性机构有10152家,占比为59.57%;非营利性机构有5521家,占比为32.39%;事业单位有1370家,占比8.04%。《“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要达到4.5个,如果按这一目标测算,我国托位缺口仍较大,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需求。
“还是要持续加大普惠托育服务政策支持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说,这里面涉及三方面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托育领域的专门性法规的制定,用刚性约束来保障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二是扩大中央预算投资规模,适当提高新建和改扩建托位补助标准,对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欠发达地区予以重点支持,并将其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地方财政应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投入,完善相关补贴政策,可参照养老机构床位运营补贴和普惠性幼儿园经费补助政策,建立健全普惠托位运营补助机制,支持托育机构提供普惠服务。三是切实发挥政府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主导责任,尽快将托育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广泛覆盖的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多措并举推进普惠托育服务提质扩容。“各级政府应将托育机构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年度用地规划并优先予以保障,支持建设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形成点面结合的普惠托育服务网络。”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帮助其改善托育条件、提升服务质量,支持有条件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等,采取自办或委托专业机构等方式举办福利性托育机构。
“婴幼儿照护力量不足,服务监管存在短板,这是众多婴幼儿家长的一大痛点。”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说,目前,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对薄弱,缺少对婴幼儿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总体规划;托育机构建设步伐缓慢,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合适的托育机构,城镇老旧小区、新建住宅小区缺乏相应的托育机构配套;公办托育机构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婴幼儿托育服务压力。
要积极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稳步发展,统筹规划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快步推进社区托育机构建设;结合实际,对城镇老旧小区、新建住宅项目的托育服务设施进行规范;增加公办托育机构;制定完善托育机构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南,特别要对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制定科学的示范培训标准,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水平。
家门口建起养老驿站,帮助老年人解决吃饭、日间照料等难题;家里安装“智能管家”,方便独居老人一键呼叫……近年来,我国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配套改革措施日益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增长,百姓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解决老有所养,相关的人才队伍是关键问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注意到,我国老年医护人员“三低三高”现象突出。目前,在机构从事护理服务的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构成主体,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流动性高、职业风险高、年龄偏高等问题直接制约了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从培养层次上看,从业人员(护理员和技师)学历主要为中专或大专;从专业能力来看,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从行业现状来看,职业环境差、管理混乱、待遇较低,很难吸引专业的医护人才。
“形成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新时期我国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及重要命题。”围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就业、使用和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机制进行统筹规划,出台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建立健全配套的人事挂靠机制、职称晋升机制、奖励机制、荣誉倾斜机制等,并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推动形成养老服务人才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切实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幸福度。
老年陪护问题,也是老有所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厦门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注意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及慢性病、失能患者和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住院陪护难已成为万千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个社会痛点。
无陪护是指以取消患者自带陪护为前提,由医护人员和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取代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安全、专业、全程的照护。“推动医疗护理员职业化发展,加快打造无陪护服务体系既是推动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需求、增进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举措。”无陪护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我国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未开展。我国曾在部分医院推行优质护理,由护士进行全程陪护,但因为护士数量严重不足和收费标准明显偏低,难以开展下去。借鉴成功经验,尽快在全国层面推动无陪护服务,在政策支撑、顶层设计等重大制度层面做好统筹安排,建立专门的护理员队伍和体现服务价值的收费体系,以促进无陪护服务稳健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造福于民。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高危儿童筛查与管理,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减少婴幼儿期疾病因素对成年期影响的重要手段。“目前,尽管逐步放开了生育政策,但每年新生儿数量仍然处于下滑态势。”从全国很多城市来看,没有形成完备的孕前、孕期、出生后监测体系,在降低病残儿出生率、早期筛查诊断、提高病残儿生存质量等方面也存在短板。比如,唐氏综合征筛查及无创DNA检测等筛查项目,尚未纳入医保,这种状况不利于预防出生缺陷。另外,残疾儿童康复重视程度不够,康复体系薄弱。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得不到及时康复。“我国还缺乏专业规范的公立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且存在着专业康复教师资源不足及专业康复人员不足的情况。”
“高危儿童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发育偏离正常轨迹的儿童。高危儿童多留下生长迟缓、神经心理发育问题及智力发育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成人后出现认知缺陷、焦虑和抑郁等行为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说,若能及早发现并给予及时有效干预,多数高危儿童可恢复正常或降低后遗症影响,对于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高危儿童筛查与管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应强化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要做好该项工作的宣传和科普,让家庭、社会和政府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投入到该项工作的宣传、实施和推动中,更好地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保障国民健康素质提升。给予必要的基础设备设施投入,国家制定开展工作必需的基础设备设施清单,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引导资金支持,各地各部门多方筹集资金,尽快补齐必要的基础设备设施不足短板。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一是加大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力度;二是针对现在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制定必要的转岗培训政策,以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大在职技术培训力度,通过有经验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举办培训、建立专科联盟、建立专家工作站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培养一批合格的从业人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表示,早筛对脊髓性肌萎缩(SMA)患者非常关键,新生儿疾病筛查可为SMA早诊早治获取黄金时机,是保证患者获得最好预后的关键。将SMA纳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以遍布全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为实施载体,通过民生工程、基金会或企业公益捐赠灵活结合,完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和遗传咨询体系建设,倡导备孕女性、孕妇及其家庭主动学习、掌握SMA优生优育及出生缺陷防治健康知识,为建立中国特色出生缺陷防控体系打好基础。
21世纪初,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高龄、失能等情形加剧了老龄化问题。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65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8. 9%,2020年,民政部门统计,明确需要陪护的登记的老人就有3250万。
现有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缺乏而且也很不专业,缺乏技能培训和标准。我国注册护士达470 万,每千人口护士数仅为3.35 人。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在千万以上!
养老护理培训课程包括不限于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中医养生、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
在医学教育网报名,包含学习+报名+考试+取证服务,无需其他费用,考试通过后证书包邮到家!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让“一老一幼”拥有稳稳的幸福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养老护理员考试知识及内容,请点击医学教育网。医学教育网成立至今已有18年,专注医学考试培训教育,已经为数百万学员提供了考证、从业和晋升等专业帮助,赢得了的广大医学从业人员的认可和信赖,未来我们依然会为每一位在医学路上不断前进的你,提供便利的学习资源及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