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又严重了起来,各地都在严密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中发挥了特色与优势。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四川:蜀“绣”中医药强省蓝图”。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李娜
“十三五”以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以中医药强省建设为主线,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四川智慧”,创造“四川模式”。
(视频来源:四川省广播电视台)
蜀中瑰宝的“蜀绣”,是一门耐心与实力并存的艺术,蜀绣精神不仅流淌在巴蜀绣娘的指尖下,也融入巴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
近年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凝心聚力,奋发开拓,“先试先行”勇立中医药潮头。一项项保障措施出台的背后,是中医药人耐心夯实的成果,一次次深水区探索实践的成功,是中医药人实力果敢的印证。巴蜀大地上,一张中医药事业的“蜀锦”蓝图正在舒展。
谋篇布局:高位统筹中医药事业全方位发展
2019年12月,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两个月,四川省迅速出台了第五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成为全国最先颁布实施的中医药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四川中医药法制治理更加完善。
这是四川节奏。
2020年1月16日,当成都市报告发现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观察病例后,1月21日,四川便在全国率先发布预防方,浓浓的中药“大锅汤”已经架起在巴蜀大地83%的城市社区和69%的乡村。
这是四川速度。
四川,这个有着“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的中医药大省,曾面临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缓慢、中医药产业多而不强,中医药文化氛围不浓等中医药传承发展多个“痛点”问题。
如今,四川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已悄然提质加速,华丽转身,这背后,是四川人要将中医药事业做强的必胜决心。
其实,早在198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率先以党委、政府的名义提出“振兴中医”的号召,并印发《关于振兴四川中医事业的决定》。十八大以来,借助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东风,四川省重磅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建成西部中医药发展的高地和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区域中心,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四川,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潮下,勇立潮头,喊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口号。
与之对应的是一项项掷地有声的配套政策与制度保障密集地落地生根。
翻开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独立成节,清晰的条例,字里行间流露出省委、省政府要把中医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2015年、2016年,四川省分别成立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统筹相关厅局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中医药纳入全省14个重点产业之一,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全省7个千亿级产业之一优先发展。2018~2020年省级财政资金项目总投入13.6亿元,较前三年增长62%。
发展中医药的脚步没有停歇,2020年4月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又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中医药服务、产业、人才等6个方面共22条再次为蓬勃发展的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
也是从2020年起,四川省政府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市州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全省各市(州)党政主要领导直接加强中医药工作领导。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成为市直单位,巴中市、泸州市、芦山县等地因地制宜,建立中医药发展机构,全省中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在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中,四川省审时度势,注重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推动了全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说。
四川中医药事业的轮廓,正在“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谋篇布局下,如一针一线,应运而生。
重点突出:有目共睹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上午10点,苍溪县歧坪镇五棵树村卫生室已排着30多人,村医刘徽从早上7点半就开始忙碌起来。他几乎每天都要为30多位村子和周边前来看病的村民问诊、开药,理疗、按摩……
刘徽和他的诊室,正是四川高速发展的中医药事业中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已实现市(州)级中医医院全覆盖,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室)的比例达93.6%,能提供中医服务的村卫生室比例达87.3%。四川省绝大多数村民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享受到中医药服务,四川成为西部最大的中医药服务省份。
“十三五”以来,四川如何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日新月异,跑出发展加速度?
四川一直在创新探索。
为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科室不齐全等问题。2015年,四川启动“城乡中医药一体化”改革,通过“下派帮扶”和“上挂培养”,短短几年时间,就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业务能力过硬的精兵强将。在凉山州,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州卫生健康委开展校地合作、定向培养人才,仅用3年时间培养了1200名本土中医药人才,毕业后按照协议回州内公立医疗机构工作,切实让贫困地区群众收获“健康扶贫”带来的福祉。
在阿坝州,松潘县政府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密切协作,提出“1+4+N”学科建设方式,即新建1个ICU,在原有专科基础上做强4个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合作建设“N”个特色专科。“松潘模式”让基层有了新科室,也走出了一条让三级医院、专家和当地政府、医院、群众“五方满意”的医联体发展道路。
同时,四川连续三年实施“十百千”工程,即打造10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扶优扶强100个重点县级中医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全方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如今,走进北川县中羌医院时,眼前独具羌族特色的中医馆一定让人耳目一新,百姓对中医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北川全县24万人,其中每年看羌医的就有近6万人。
夯实了基础,四川仍持续探索中医药发展潜力,在未知的深水区“先试先行”,走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依托强大的综合资源优势,遵循中医理论和规律,创造了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典范。据不完全统计,年均2000余名患者在这里转危为安,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西南地区首个中医经典病房在四川省中医院成立,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肺纤维化、冠心病3个主攻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到91.33%,有效率均在80%以上。
一项项瞩目的成绩在四川诞生,建设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中心20个,建设高层次人才基地和名老中医工作室等平台83个,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病、艾滋病等均有突破性进展……四川中医药应对疑难重症能力进一步提升。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川”字军中医人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就研发出适合四川疫情特点的“新冠0、2、3号”中药制剂,并迅速纳入医保;高效便捷覆盖全省的互联网中医院,让百姓居家看病无忧愁……疫情如一块试金石,检测出四川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真实成效。
踩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节拍,四川中医药人时不我待,短短几年间,一个健康、全面、紧密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清晰可见,四川“建设中医药强省”之路有目共睹。
层次分明:三位一体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
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收到一封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殊的感谢信。信中指出,四川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产业、文化已成为全国排头兵,四川中医药工作探索了很多经验和做法,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了四川智慧,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正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形成的“四川模式”的高度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不过在短短的五年间。
2016年,《四川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首次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全省中医药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省中医药局作为“川药”产业第一牵头单位,通过“三个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品种、重点基地)建设,一个由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品支撑、优质药材保障的“川药”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四川还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川药品质。不仅建成国家中药种子种苗基地和中药材种质资源库,还有15个品种、2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
很快,好品牌、好品质、好品种的“川药”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牢牢站稳了脚跟。高质量的中药产业布局发展,不仅成为精准扶贫的利器,实现产值41亿元,带动2200余户增收致富,也成为助推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根植于巴蜀大地的中医药文化之叶,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开始向全国,向世界舒展开来。
“以色列有越来越多的民众知道中药,使用中药。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学生在关注中药,学习中药。”在第三届“驻蓉领事官员走进四川中医药”活动中,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潘立文说道。
四川已经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先后与德国、英国、罗马尼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批中医药中心,累计服务量5万余人次,中医药逐渐成为四川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在层次清晰“三位一体”发展思路下,广阔的巴蜀大地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沃土,中医药事业生根发芽,郁郁葱葱,一派欣欣向荣。
在政策扶持下,大量社会资本开始涌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河,激荡出新的发展活力。在中医药法支持下,民间中医药人得以在广阔空间施展“一技之长”。截至2020年5月31日,四川省中医备案诊所1573所。
如今,四川随处可见中医备案诊所正惠及更多百姓。
新的号角已然吹响,新的五年计划即将展开,四川中医药人仍在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路上,他们仍一针一线细细勾勒,仔细专注绘就未来。
以上“四川:蜀“绣”中医药强省蓝图”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了解更多中医健康养生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相关阅读:
中医灸疗师辅导课程:“无病”=“健康”吗?
【中医灸疗师】中医经络腧穴学的分布、作用及意义
【中医药抗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清肺排毒汤”使用及生产的公告
【中医药抗疫】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力筑牢中医药抗疫“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