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疗师,是以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为理论基础,以针灸治疗学为手段,传承中医适宜技术,主要以艾灸的方法为亚健康人群防治疾病的一种职业。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医灸疗知识,医学教育网为大家带了“中医灸疗: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有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哦~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即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的分布
十二经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
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
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相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由于经别均由十二经脉分出,故其名称也依十二经脉而定,即有手三阴、手三阳经别和足三阴、足三阳经别。
十二经别的分布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进行概括。十二经别的循行,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①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作用
②加强经脉与脏腑联系的作用(入)
③加强十二经别与头部的联系的作用(合)
④经别还弥补了十二经脉的不足。如足阳明胃经循行未联系到心,手少阴心经循行也未到胃,但足阳明经别的循行上通于心,沟通了心与胃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和胃气以安心神的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又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能够治疗肛肠疾患,也是因为其经别“别入于肛”。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经筋的分布
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每遇骨节部位则结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
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
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足厥阴肝经除结于阴器外,还能总络诸筋(肝主筋)。
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为病以转筋、筋痛、弛纵等表现为主,如痹证、口眼喎斜、痿证等。针灸治疗经筋病多局部取穴,且多用燔针劫刺。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分属的部位,《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是络脉之气(卫气)散布之处,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候、协助诊断的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医学教育网中医灸疗师课程,想要了解更多中医灸疗师专业知识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免费试听链接!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免费试听)
【医学教育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编辑推荐:
中医灸疗师手册:中医经络腧穴学之十二经脉
母婴保健师不知道这些可不行!新生儿的定义及类别免费课来了!
【母婴保健师】产褥期产妇身体变化特点(汇总版)
中医健康管理师介绍:中医管理+调理的定义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