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立即查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 对肉类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含量10%~20%
B.生物学价值高
C.含人体各种必需氨基酸
D.构成模式与合成人体蛋白模式相近
E.肌球蛋白主要是胶原和弹性蛋白
答案:E
学员提问: E选项的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答案解析: 肉类蛋白质可分为肌原纤维蛋白质、肌浆蛋白质和基质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质 (亦称为肌肉的结构蛋白质),包括肌球蛋白(即肌凝蛋白)、肌动蛋白(即肌纤蛋白)、肌动球蛋白(即肌纤凝蛋白)和肌原球蛋白等。基质蛋白质:主要有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所以E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祝您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
2. 由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引起的毒蕈中毒属于
A.胃肠毒型
B.神经精神型
C.溶血型
D.肝肾损伤型
E.混合型
答案:D
学员提问:请老师讲解一下各种类型都由哪些毒蕈引起,谢谢!
答案解析:
胃肠毒型:黑伞蕈属和乳菇属的某些蕈种。
神经精神型:毒蝇碱、蜡子树酸及其衍生物、光盖伞素及脱磷酸光盖伞素、幻觉原。
溶血型:鹿花蕈。
肝肾损害型:毒肽类和毒素肽类,鳞柄白毒肽类、非环状肽的肝肾毒。
祝您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
3. 某人全天需热能约2400千卡,按蛋白质供热占总热能10%计。全日应供蛋白质多少克?
A.26.7克
B.24.0克
C.60.0克
D.70.0克
E.80.0克
答案:C
学员提问:请问老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答案解析:蛋白质的净能量系数为4Kcal/g.
本题中该人全天需热能约为2400千卡,其中蛋白质供热占总热能10%,则蛋白质供能为:2400×10%=240Kcal,因为蛋白质的净能量系数为4Kcal/g,所以需要的蛋白质的量为:240÷4=60g.
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
祝您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
4. 下列哪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属于毒素中毒型
A.沙门菌食物中毒
B.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E.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答案:D
学员提问:请老师解释一下,谢谢!
答案解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种类,按发病机理可分为三型:
①感染型中毒。细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摄取了这种带有大量活菌的食品,肠道粘膜受感染而发病。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皆可引起此型。
②毒素型中毒。由细菌在食品中繁殖时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摄入的食品中可以没有原来产毒的活菌。如肉毒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③过敏型。由于细菌的作用,食品中产生大量的有毒胺(如组胺)而使人产生过敏样症状的食物中毒,引起此型中毒的食品为不新鲜或腐败的鱼。含组胺较多的鱼为鲭科的鲐鱼,金枪鱼科的金枪鱼、扁舵鲣、鲔鱼和鲱科的沙丁鱼。这些鱼青皮红肉,即鱼皮为黑青色,而肉色较红,因其中血管系统较发达,含血红蛋白较多。引起此型中毒的细菌是含组胺酸脱羧酸酶的细菌,其中酶活性最强的为摩根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杆菌和溶血性大肠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按致病菌分类,分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等。
A.沙门菌食物中毒——感染型
B.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感染型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感染型
D.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毒素型
E.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感染型
祝您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
【流行病学】
1. 混杂因素成立的基本条件是
A.只须与所研究疾病有关联
B.与所研究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暴露因素)有关
C.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
D.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是的中间变量
E.既与所研究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暴露因素)有关,并且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
答案:E
学员提问:老师,请举例详细讲解
答案解析:混杂因素亦称混杂因子或外来因素,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匀,可以歪曲(掩盖或夸大)因素与疾病之间真正联系的因素。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 混杂因素的基本特点是: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②必须与研究因素(暴露因素)有关;③一定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这是混杂因素成立的基本条件。具备这几个条件的因素,如果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即可导致混杂产生。如在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年龄即具备这样的条件,如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分布不均衡,即可导致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错误估计。
祝您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
2. 如果研究开始时研究人群病例已经产生,则不能进行
A.队列研究
B.前瞻性队列研究
C.回顾性队列研究
D.双向队列研究
E.病例对照研究
答案:B
学员提问:答案为什么是B,而不是C
答案解析: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根据研究开始所获得的现实材料,研究结果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而不是在研究开始时已知,所需时间往往较长,由观察者定期随访。本题中研究开始时研究人群的病例已经产生,即研究结果已经出现,所以不能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根据其在过去某时点的特征或暴露情况而入选或分组的,然后从已有的记录中追溯从那时开始到其后某一时点或直到研究当时为止这一期间内,每一成员的死亡或发病情况。性质上相当于从过去某时点开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随访,但实际做的是现在调查过去的既成事实。这时暴露与疾病或死亡均已成事实。所以C不是本题的答案。
祝您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
3. 相对危险度(RR)是队列研究中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RR95%可信区间(CI)的上限>1,认为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B.RR95%CI的下限1,认为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
D.RR95%CI包括1,则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统计学联系
E.RR95%CI包括1,则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无统计学联系
答案:E
学员提问:请老师详细讲解一下
答案解析:RR相对危险度是用来反应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常用指标。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RR95%可信区间(CI)的下限>1,认为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A选项不正确。RR95%CI的上限<1,认为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所以B、C不正确。可信区间是用来推论总体参数水平的,当RR与1越接近时,关联的强度越弱,当RR95%CI包括1,则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无统计学联系,造成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差别的原因可以用抽样误差来解释。所以D是错误选项,正确的答案为E
祝您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
4. 选用匹配对照时考虑匹配变量应
A.匹配个数越大越好
B.年龄、性别必须匹配
C.可疑原因也应匹配
D.注意匹配过度
E.以上均不考虑
答案:D
学员提问:请老师讲解频数匹配,个体匹配,谢谢!
答案解析:如果所研究的是罕见病,或所能得到的符合规定的病例数很少时,选择个体匹配形式。个体匹配是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匹配形式常常选择1:4匹配。能提高统计学检验效率。
1.频数匹配:频数匹配又叫成组匹配或群体匹配,即在选择对照组时,使所要求匹配的因素在所占比例上与病例组中的一致。如病例组中男女各半,65岁以上者占1/3,则对照人群也如此选择。
2.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叫做个体匹配。一比一匹配时称为配对。1:2、1:3、…、1:M比例的匹配,直接称为匹配,或称为配比。
一般除了性别、年龄外,对其他因素是否进行匹配,须持慎重态度,以防止匹配过头,增加费用和难度。
祝您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