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立即查询
潜伏期7~23日,一般10~14日。
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期,自然病程为4~5周,各期伤寒临床表现如下:
(一)初期(侵袭期)
病程的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阶梯样上升,可在5~7日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明显。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有下腹可有轻压痛。
(二)极期
病程第2~3周,并发症多出现在本期。
1.持续发热:多呈稽留热型,热程可持续2周或以上。
2.神经系统: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表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甚至昏迷。
3.相对缓脉:成年人常见,并发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4.玫瑰疹:部分病人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多见于胸腹背部,四肢较少见。多在2~4日内消退。出汗较多者,可见水晶型汗疹(白痱)。
5.消化道症状:腹胀、便秘多见,约10%的患者腹泻,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6.肝脾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时,可出现黄疸或肝功能异常(ALT升高等)。
7.伤寒的主要并发症
(1)肠出血:较常见,多见于病程第2~3周。根据出血量多少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出血严重者血压下降及休克等。
(2)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穿孔前常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穿孔部位多在回肠末端。右下腹突然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冷汗、脉快、体温与血压下降。随后出现腹膜炎征象,体温再度升高,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见游离气体,血白细胞增高伴核左移。
(3)中毒性肝炎:多见于病程1~3周,特征为肝大,压痛,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ALT上升,随病情好转肝损害恢复,一般在2~3周内恢复正常。
(4)其他: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等。
(三)缓解期
病程第3~4周。
体温出现波动,并逐渐下降。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脾脏开始回缩,各系统症状减轻。
本期小肠病理的改变仍处于溃疡期,仍要警惕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可能。
(四)恢复期
病程第5周。
体温恢复正常,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种不适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体弱,原有慢性病病人,或有并发症者病程较长。
临床类型:
1.轻型——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初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或曾接受过伤寒菌苗预防的患者。
2.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或休克等。
3.迁延型——常见于原有慢性乙肝、胆道结石、慢性血吸虫病者。
4.逍遥型——发病初起症状不明显,能照常生活、甚至可以工作,部分患者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才被诊断。
几种特殊情况:
1.小儿伤寒——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起病急、恶心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明显,易并发气管炎或肺炎。
2.老年伤寒——症状不典型,发热不高,病程长,易并发气管炎或肺炎、心衰,病死率高。
3.再燃——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又重新升高。
4.复发——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