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一、铁缺乏症的概念
铁缺乏症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
二、铁代谢
正常人每日从食物中吸收1~1.5mg铁,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运送到组织。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铁主要通过粪便排出。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二)铁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及胃肠功能紊乱。
(三)铁丢失过多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咯血和肺泡出血、血红蛋白尿及其他。
四、临床表现
1.缺铁原发病的表现。
2.贫血的表现见贫血概述。
3.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指甲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
(二)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显活跃;粒系统和巨核系统正常,以红系为主,幼红细胞增多,红系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密、胞质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即所谓的“核老幼浆”现象。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均明显减少。
IDA骨髓象: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偏小,核染色致密,胞浆少、偏蓝、边缘不整齐。
IDA骨髓外铁染色:细胞外铁阴性,骨髓细胞外基质中无铁颗粒。(阳性反应呈蓝绿色沉淀)
(三)铁代谢血清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大于6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于15%;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四)红细胞内卟啉代谢游离原卟啉大于0.9μmol/L。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病史,红细胞形态(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蛋白和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骨髓检查及骨髓铁染色作出诊断。铁剂治疗有效也是一种诊断方法。确诊后必须查清引起缺铁的原因及原发病。
2.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必须与如下4种小细胞贫血进行鉴别: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海洋性贫血和慢性病性贫血。
七、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1.找到病因,去除病因。
2.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0.3g,每日3次;或右旋糖酐铁50mg,每日2~3次。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易耐受,与维生素C同服可加强铁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吸收。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治疗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待铁蛋白恢复正常后开始停药。
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有胃肠道铁剂吸收障碍,则可用铁剂肌内注射,右旋糖酐铁是最常用的注射铁剂,总需要量=(需要达到的血红蛋白浓度-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0.33×患者体重(kg)。
上一篇: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
下一篇: 贫血的诊断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