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性缺水(慢性或继发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1.病因
①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例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引流或慢性肠梗阻,以致大量钠随消化液而排出;②大创面慢性渗液;③应用排钠利尿剂如氯噻酮、依他尼酸(利尿酸)等时,未注意补给适量的钠盐,以致体内缺钠程度多于缺水;④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充水分过多。
2.临床表现
低渗性缺水的临床表现随缺钠程度而不同。一般均无口渴感。根据缺钠程度,低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轻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130~135mmol/L,患者感疲乏、头晕、手足麻木。尿中Na+减少。中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120~130mmol/L,患者除有上述症状外,尚有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血压不稳定或下降,脉压变小,浅静脉萎陷,视力模糊,站立性晕倒。尿量少,尿中几乎不含钠和氯。重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120mmol/L以下,患者神志不清,肌痉挛性抽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昏迷。易发生休克。
3.诊断
依据体液丢失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为低渗性缺水。进一步的检查包括:①尿液检查:尿比重常在1.010以下,尿Na+和Cl-常明显减少;②血钠测定:血钠浓度低于135mmol/L,表明有低钠血症。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及血尿素氮值均有增高。
4.治疗
应积极处理致病原因。应静脉输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以纠正细胞外液的低钠状态。静脉输液原则是:输注速度应先快后慢,总输入量应分次完成。每8~12小时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测血Na+、Cl-浓度、动脉血血气分析和中心静脉压等结果,随时调整输液计划。低渗性缺水的补钠量可参考下列公式计算;
需补充的钠量(mmol)-[血钠的正常值(mmol/L)-血钠测得值(mmol/L)]×体重(㎏)×0.6(女性为0.5)
如:女性患者,体重60kg,血钠浓度为130mmol/L.
补钠量=(142-130)×60×0.5=360mmol.以l7mmolNa+相当于1g钠盐计算,补氯化钠量约为21g.当天先补1/2量,即10.5g,加每天正常需要量4.5g,共计15g.以输注5%葡萄糖盐水1500ml即可基本完成。此外还应补给日需液体量2000ml.其余的一半钠,可在第二天补给。
重度缺钠出现休克者,应先补足血容量,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器官的灌注。晶体液(复方乳酸氯化钠溶液、等渗盐水)和胶体溶液(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和血浆)都可应用。但晶体液的用量一般要比胶体液用量大2~3倍。然后可静脉滴注高渗盐水(一般为5%氯化钠溶液)200~300ml,尽快纠正血钠过低,以进一步恢复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使水从水肿的细胞中外移。但输注高渗盐水时应严格控制漓速,每小时不应超过100~150ml.以后根据病情及血钠浓度再调整治疗方案。同样要注意钾盐的补充。
上一篇: 体液平衡失调有三种变化
下一篇: 等渗性缺水(急性或混合性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