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应遵循科学的给药原则,尽可能地降低其危险性,确保药物达到既有效又安全。
(一)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1.精神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最易受药物作用的影响。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增高,可引起精神错乱、抑郁和痴呆等。如吩噻嗪类、洋地黄、降压药和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老年抑郁症;中枢抗胆碱药安坦,可致精神错乱;老年痴呆病人使用中枢抗胆碱药、左旋多巴或金刚烷胺,可加重痴呆症状。
2.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血管运动中枢的调节功能没有年轻人灵敏,压力感受器发生功能障碍,即使没有药物的影响,也会因为体位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头晕。使用降压药、三环抗抑郁药、利尿剂、血管扩张药时,尤其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因此,在使用这些药时应特别注意。
3.耳毒性老年人由于内耳毛细胞数目减少,听力有所下降,易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前庭症状和听力下降。年老体弱者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多黏菌素可致第8对脑神经损害。前庭损害的主要症状有眩晕、头痛、恶心和共济失调;耳蜗损害的临床表现有耳鸣、耳聋。由于毛细胞损害后难以再生,故可产生永久性耳聋,所以老年人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减量,最好避免使用此类抗生素和其他影响内耳功能的药物。
4.尿潴留三环抗抑郁药和抗帕金森病药有副交感神经阻滞作用,老年人使用这类药物可引起尿潴留,伴有前列腺增生及膀胱颈纤维病变的老年人尤易发生,所以在使用三环抗抑郁药时,开始应以小剂量分次服用,然后逐渐加量。患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使用速尿、利尿酸等强效利尿剂也可引起尿潴留,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5.药物中毒老年人各个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肾脏排泄毒物的功能比25岁时下降20%,70~80岁时下降40%~50%.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肝血流量比年轻时下降40%,解毒功能也相应降低。因此,老年人用药容易中毒。
(二)老年人高危险常见药物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均出现退行性改变,服用某些药物中毒的危险性增加。老年人服用属于高危险的常见药物有:(1)止痛药吲哚美辛、保泰松、哌替啶、喷他左辛等。
(2)镇静催眠药苯二氮类、巴比妥类、苯海拉明、甲丙氨酯等。
(3)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多虑平、丙咪嗪等。
(4)心血管类药地高辛、双嘧达莫、丙吡胺、甲基多巴、利血平等。
(5)胃肠解痉药颠茄生物碱、东莨菪碱等。
(6)抗组胺药溴苯那敏、氯苯那敏、曲比那敏、苯海拉明、塞庚啶、溴马嗪、羟嗪、异丙嗪等。
(7)降血糖药氯磺丙脲等。
(三)密切观察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社区护士应教会老年病人家属如何观察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1.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如对使用降压药的老年病人,要注意提醒其直立、起床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直立性低血压。
2.注意观察药物矛盾反应老年人在用药后容易出现药物矛盾反应,即用药后出现与用药治疗效果相反的特殊不良反应。如用硝苯地平治疗心绞痛反而加重心绞痛,甚至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用药后要细心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宜及时停药、就诊,根据医嘱改服其他药物,保留剩药。
3.用药从小剂量开始用药一般从成年人剂量的1/4开始,逐渐增大至1/3,再到1/2,然后是2/3,随后是3/4,最后为全部剂量。在老年人服药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治疗过程中要进行连续观察,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和协助医生处理。
4.选用便于老年人服用的药物剂型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老年人不宜选用片剂、胶囊剂,最好选用液体剂型,如冲剂、口服液等,必要时也可选用注射给药。胃肠功能不稳定的老年人不宜服用缓释剂,因为胃肠功能的改变可影响缓释药物的吸收。
5.规定适当的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根据老年人的服药能力、生活习惯,给药方式应尽可能简单,当口服药物与注射药物疗效相似时,则采用口服给药。但要注意许多食物和药物同时服用会导致彼此的相互作用而干扰药物的吸收。如含钠或碳酸钙的制酸剂不可与牛奶或其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一起服用,以免刺激胃液过度分泌或造成血钙或血磷过高。此外,如果给药间隔过长会达不到治疗效果,而频繁给药又容易引起药物中毒。因此,在安排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时,既要考虑老年人的作息时间,又应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
6.其他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由于老年人用药依从性较差,当药物未能取得预期疗效时,更要仔细询问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长期服用某一种药物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对老年人所用的药物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并注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