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笔者经十多年的护理工作和将近千余例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深深地体会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它在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有时会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患儿在治疗中,大多数必须经输液,输液必须先行穿刺,若穿刺不成功,就谈不上输液。对小儿来说,不适合四肢静脉输液,因好动是小儿的天性,因而容易造成针头滑出血管,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和疼痛,造成再次穿刺。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则不同,穿刺成功后合理固定,针头是不易滑出血管的。这样,既不影响小儿在输液过程中小幅度的活动如吃奶、喂药和大小便等和休息,也相应地减少了输液故障的发生,这种治疗方法,患儿较易接受。这点主要是由于头颅局部解剖所决定的,因额顶枕区的皮肤厚而致密,皮下组织为一厚而致密的结缔组织层,致密度高,故针头进入皮下后不易滑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它,根据笔者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下列几点密切相关。
一、静脉穿刺成功的有关因素
(1)操作者的情绪操作者本身情绪好坏对静脉穿刺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操作时要集中精力,沉着冷静,要有耐心,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主动配合,取得合作,静脉再细,难度再大也能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如以上因素处理不当,患儿烦躁挣扎,家属唠叨,配合不当,操作者便产生烦躁情绪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水平,也受心理、不良情绪、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必要时可请家长避开。
(2)穿刺时的正确固定位操作者必须熟悉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静脉的粗细及静脉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因此,操作者要对患儿的整体状况、血管条件有充分的估计,在穿刺时尽量选择较直的、有弹性、较充盈的血管,争取一针见血。
(3)穿刺的其他条件穿刺时尽量在光线充足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因光线暗,静脉自身条件又差,就难以穿刺成功,光线太强,皮肤反光,也会影响穿刺的成功。另外,穿刺前要做好皮肤准备,必须干净,范围一般在5cm×5cm为宜,同时在穿刺前须检查针头是否通畅以及针尖是否直,针头的斜面是否适宜,斜面太长穿刺时容易失败,造成穿破血管,斜面太短会增加穿刺的疼痛感。
二、穿刺方法
(1)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尽量避开骨隆突处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一般为5°~15°,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30°。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30°~60°。对不太清晰或者不清晰的血管,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走向、深浅、粗细、滑动度,然后穿刺。要领是针头斜面进入皮下后,向前向下,由浅到深缓缓进针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护士要轻、稳、慢、准,选择自己认为有把握的血管。当患儿哭闹时,因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静脉血管会有1次短暂充盈过程,这时应巧妙地抓住时机,顺利完成穿刺。
(2)对特殊小孩的穿刺对于皮肤黑、血管暴露不明显的小儿,穿刺难度大,要认真辨别血管走向、深浅,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直刺法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不要盲目进针,增加小儿痛苦。对于脱水小儿,血容量不足,头皮血管凹陷,回血差。需要助手配合。用5~10ml一次性注射器接头皮穿刺针,待针进入头皮皮肤后,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的同时缓慢推行液体,以免针头被黏稠血液堵塞。
三、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见回血,及时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穿刺成功后,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后用1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常规固定的时候一定注意双手的配合,右手拿胶布左手手指配合粘贴,而且尽量将胶布集中粘贴,固定好后再将长的胶布绕头固定,根据情况可直接固定或者交叉固定在针头上面的胶布上。
四、注意事项
头皮静脉表浅不宜深刺,如1~2次均未穿刺成功,应将针头退出另行穿刺,不可用针在皮下多次寻找血管,以免刺破血管加重疼痛,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情绪。输液结束,拔针时,用消毒棉球压迫针眼处5min至不出血为止,嘱家属千万不要按摩,以防因局部渗血而引起皮下瘀血,影响下次穿刺。
总之,作为一位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娴熟掌握以上各项基本操作与技能,在操作中要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精细灵巧的动作,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