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早对毒理学的认识,主要是一些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以及有毒的矿物质,如蛇毒、毒芹、乌头尾植物、铅和砷等,对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物质的认识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当神农尝百草时就已开始区分食物、药物与毒物。公元前以长生为目的的“炼丹”术,对有毒物质就有描述。明朝时代《天公开物》一书中不仅描述了有毒物质,而且提出了一些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中毒防护措施。明代《本草纲目》可视为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与毒理学的专著。但我国毒理学一直停滞不前,解放后50年代现代毒理学才在我国建立和发展。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早期的代表性工作是60年代初开始从事农药残留量标准及水果保鲜的工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举办了两届食品毒理学习班,为各省、市防疫部门和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食品毒理学工作者,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食品毒理学队伍,为我国食品毒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我国对农药残留量进行一系列的毒理安全性试验,为制定农药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对污染物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对污水灌溉粮的研究,首次发现污水灌溉粮对胎鼠的胚胎毒性,为农业部制定农田水质灌溉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另外,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起草了一系列农药、污染物、添加剂、塑料包装材料和辐照食品等的卫生学标准,开创了危险性评价在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中应用的先河。改革开放后,鉴于国际上毒理学的发展和我国国情需要,我国在预防医学专业开设了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此后,又设立了食品毒理学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点。食品毒理的学术团体与杂志也相继建立和出版。尤其是80年代以来,食品毒理学科派出了大批学者赴美、欧、日等访问、进修,他们学成归国及时将国际上食品毒理学最新发展、理论、信息及研究技术带回国内,推动了我国食品毒理学与国际水平的接轨。此外,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也将我国食品毒理学工作介绍给了全世界。这从总体上推动我国食品毒理学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同时缩小了我国食品毒理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迎来了我国食品毒理学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