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成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分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①,故其民皆黑色疏理↑②,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③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④,其民不衣而褐荐↑⑤,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⑥,其治宜毒药↑⑦。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⑧。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⑨,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事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参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素问。异法方宜论》)
【解析】
本篇经文论述由于地区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各异,因而治病方法必须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地理环境有异,气候、物候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较易影响体质的因素和偏盛的致病因素;而常居该处的人逐渐与外环境适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饮食习惯、起居习俗、人事风情大有差别,致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其体质不同,情志有别,抗邪能力有异。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各地域的发病特点不同,故治疗时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或砭石,或灸焫,或毒药,或按跷,采取与之最相适宜的治法,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这就是本篇的基本精神。
①盐者胜血:谓盐味咸而入血分,多食则伤血。②疏理:即皮肉腠理疏松。③收引:收敛、收降。④水土刚强:谓土质坚而水性硬。⑤民不衣而褐荐:不衣,不穿一般的棉、绸衣服。褐,指粗毛或粗麻做成的衣服。荐,草席。⑥病生于内:指饮食七情致病。⑦毒药:总括药饵而言。⑧灸焫:即艾灸。⑨肘(fǔ腐):指经过发酵的食物。
对本篇经文的理解运用应注意几点:首先,应注意各地域发病特点不同是整体上的比较,其发病特点也就是该地域发病的普遍规律。其次,各地域发病特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各地域有其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二是相同的疾病,不同地域的病人的表现不完全相同。如:北方,眩晕的发病率极高;南方,著痹常见;北方人的感冒,多见风寒,常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药物;而南方人的感冒,多见风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用银花、连翘等辛凉药物。最后,基于以上两点,临床上对“异法方宜”,应该重视,但不能死守。故经文强调“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这是《内经》辩证法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治疗学中的一大体现。另外,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与因人、因时制宜截然划分,后世的“三因(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就是前人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总结出来的重要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