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针灸推拿 > 刺灸法 > 正文

艾炷间隔灸

2010-09-03 18:19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间隔灸,又称隔物灸,是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因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易于被患者接受。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中最常用的是隔姜灸和隔蒜灸。

  隔姜灸:

  隔姜灸,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新鲜生姜一块,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大小取决于施灸部位及所选用艾炷的大小),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平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随即更换艾炷,再行灸治,根据病情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散寒,温中健脾,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蒜灸:

  隔蒜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在古代流传很广,许多中医外科书中都有论述。最早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又《千金方》记载可治瘰疬,《医学入门》谓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载述可治疮毒。

  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或捣成蒜泥,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患处(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上置艾炷点燃施艾,每灸2~3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本法多用于治疗未溃疮疖等。

  铺灸或长蛇灸:其法取大蒜500克,去皮捣成泥膏状,使患者俯卧,于其脊柱正中,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约2.5cm厚,6cm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用手将艾绒搓捏紧实后放于蒜泥中间,在头、中、尾三处点火施灸,直到患者自觉口中有蒜味时停灸。灸后,以温开水渗湿棉皮纸周围,移去蒜泥。因蒜泥和火热的刺激,脊部正中多起水泡,局部应注意防护。此灸法有消肿、拔毒、止痛、发散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蝎毒虫所伤,腹中积块及肺痨等。

  隔盐灸:

  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因本法只适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以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隔姜灸样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临床上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此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周氏万应点灸笔:

  周氏万应点灸笔:是由全国著名老中医周楣声主任医师在古代内府雷火针、观音救苦针、阴症败毒针以及阳燧锭等法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结合其功效与操作特点,特正式命名为“万应点灸笔”。因在使用时,一次操作大多在1~2分钟内完成,故称此种方法为“快速点灸法”。

  

周氏万应点灸笔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历年考点
    应试指导
    仿真试卷
    思维导图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