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06日 19:00-21:00
详情11月07日 19:00-22:00
详情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的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临床证候群。颈椎退行性变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外伤和劳损常是发作的诱发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较高。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肝肾亏损,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劳损,使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而致。
【解剖生理】颈椎共有七个,椎间盘六个,除第一、第二颈椎外,第三至第七颈椎都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寰椎(第一颈椎)无椎体、棘突,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前弓较短,与枢椎的齿状突构成寰齿关节。后弓较长,有向后上方的结节,是项韧带和头后小直肌的附着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侧块上方与枕骨构成枕寰关节,侧块下方与枢椎构成寰枢关节。
枢椎(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一齿状突起,称为齿突,与寰椎前弓构成寰齿关节。其棘突长而粗大,横突较小,下垂不分叉。
第三至第七颈椎基本结构相同,每节椎骨均包括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上位椎体下缘左右两侧的斜坡与下位椎体两侧嵴状突起(钩突),形成钩突关节。在侧方限制椎间盘,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脱出,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颈椎间盘退变时,易产生椎体边缘的退变。
颈椎椎弓根短而细,上、下切迹较为狭窄,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构成椎间孔,颈椎的椎间孔为斜行的骨性管,呈卵圆形,纵径大于横径,后关节突和椎体向前、后移位或骨赘形成,可使椎间孔前后径进一步缩小,易出现神经根受挤压。
关节突关节的位置接近水平,稳定性较差,脊神经根位于关节突关节前方的椎间孔,颈椎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关节突间关节囊松弛,颈椎失稳,易刺激神经根产生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颈椎横突由椎弓和椎体相连合成,根部有横突孔,椎动脉从颈总动脉的后上方上升,一般从第6颈椎横突孔进入,上行至寰椎横突孔穿出。颈椎退变失稳,易使椎动脉受到扭曲刺激。
【病因病机】
1.肝肾亏损中老年人机体由盛转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出现以颈椎间盘为先导的退行性病变,退变波及椎体小关节,颈椎骨质增生,导致颈段脊柱失稳,日久颈部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2.外伤劳损外伤可致颈椎局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直接破坏颈脊柱平衡;长期被动体位劳损可使气血失和,经脉不通,如工作、生活、睡眠姿势不良,颈椎长期处于屈曲状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颈后肌肉及韧带组织超时负荷,颈椎间盘退变加速,颈脊柱内外平衡失调,椎体增生的骨赘直接或间接刺激周围颈部神经根、脊髓或血管等组织,即可发生本病。
3.外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脉,颈部肌肉、筋骨发生酸痛、麻木、重着、活动不利,遂成本病。
【诊断】
1.颈型颈椎病
(1)临床表现
①常有颈部静力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病史。
②颈项酸痛不适。
③多数患者有颈部活动受限。
(2)检查
①患椎棘突间及两旁可有压痛。
②颈椎生理曲度可减小或消失。
③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可有双边双突征象,动力位片可有椎间关节不稳。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临床表现
①常有颈部静力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病史,多数无明显外伤。
②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
③肩臂乃至手指可有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或麻木可加重。
④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⑤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耳鸣、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2)检查
①颈部活动受限、僵硬,可呈畸形姿态。
②棘突间旁压痛,并可向上肢放射。患侧肩胛骨内侧也有相应压痛点,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③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早期痛觉过敏,病程较长者出现感觉减退。C↓(5~6)椎间病变时,刺激颈6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食指感觉减退;C↓(6~7)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7神经根而引起食、中指感觉减退;C↓7~T↓1椎间病变时,刺激颈8神经根引起无名指和小指感觉减退。
④受累神经支配的肌力减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重者肌肉萎缩。
⑤受累神经根参与腱反射异常,早期活跃,中后期减退或消失。
⑥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叩顶试验阳性。
⑦X线检查:颈椎正侧位、斜位或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或反张或有轻度滑脱,颈椎椎体及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项韧带钙化等改变,动力位摄片可有颈椎失稳表现。
3.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表现
①常见于中老年人。
②颈部症状轻微或无。
③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抬步沉重,继而出现足踩棉花感,易拌倒,不能跨越障碍物,步态笨拙及有束胸感。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④有进行性双下肢麻木、发冷感。
⑤晚期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2)检查
①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上肢活动欠灵活。
②双侧脊髓传导束的感觉与运动障碍,即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
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④早期病理反射以霍夫曼(Hoffmann)征出现的阳性率较高,后期可见踝阵挛、髌阵挛及巴彬斯奇(Babinski)征。
⑤X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病变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唇样骨赘,椎管狭窄。CT检查可见颈椎间盘变性,颈椎增生,椎管前后径缩小,脊髓受压等。MRI检查可显示受压节段脊髓有信号改变,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临床表现
①单侧枕项部或颈肩部发作性疼痛,可向枕部或上肢放射,可有肩胛、胸壁疼痛。疼痛多呈针刺样或电麻感。
②眩晕,常因头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而诱发或加重,甚者易猝然摔倒。
③偏头痛,多呈跳痛或刺痛,以颞部为剧,多为单侧。
④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等。
⑤记忆力下降,甚或有抑郁等精神症状。
(2)检查
①压痛点多位于耳后、肩臂外侧、胸前部、肩胛骨内上角、棘突旁等部位,可向远端部位放射。
②颈部活动受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向某一方向旋颈时可诱发眩晕。
③椎动脉血流检测及椎动脉造影可协助诊断。辨别椎动脉是否正常,有无压迫、迂曲、变细或阻滞等。
④X线检查可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侧方增生。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临床表现
①颈肩部酸胀疼痛,头颈部转动或触压不稳定椎体的棘突可诱发或加重交感神经症状。
②头痛或偏头痛,头昏。
③眼窝胀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
④心前区持续性压迫痛或钻痛,心律不齐,心跳过速。
⑤肢体发凉、遇冷后痒痛、红肿。
⑥耳鸣,听力减退或消失,发音障碍,头颈及四肢多汗。
⑦也可出现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胀气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2)检查
①颈项及肩部可触及压痛点。
②颈部活动受限。
③X线检查可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侧方增生,生理曲度减小、消失或反张。
【鉴别诊断】
1.颈型颈椎病
落枕:起病突然,多与卧枕不适有关,既往无颈肩不适。X线可见代偿性颈脊柱生理曲度改变,无颈椎退行性变征象。反复落枕则考虑颈椎病的可能。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项背肌筋膜炎: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多有外伤、劳损或风寒湿侵袭病史,项背酸痛,多有沉重感,喜按、喜暖,与天气有关,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无颈肩部的放射性疼痛,无反射改变,麻木区不按脊神经根节段分布。
(2)落枕:起病突然,多与卧枕不适有关,以往无颈肩症状。
(3)胸廓出口综合征:多因颈肋机械压迫,或前斜角肌痉挛刺激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神经血管症状。表现为单侧上肢疼痛、感觉异常、麻木、发冷、肌无力,或患肢远侧有水肿、发绀。患侧桡动脉搏动变弱或消失。临床检查可有爱狄森(Adson's)征、挺胸试验、上肢过度外展试验阳性等表现。X线片示有颈肋、横突过长等。
(4)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成年人。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其疼痛一般不向前臂放射。压痛点多位于肱二头肌短头喙突附着处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部。颈部无明显压痛和活动功能障碍。
3.脊髓型颈椎病
(1)颈脊髓肿瘤:位于硬膜外的肿瘤多为神经纤维瘤或转移瘤等,表现为枕、颈、肩、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压迫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最终发展为脊髓横贯性损害现象。X线片显示椎间孔增大、椎体或椎弓破坏。造影片示梗阻部造影剂呈倒杯状。
(2)脊髓空洞症:多20~40岁发病,突出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常常痛觉消失,触觉存在;运动障碍多以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萎缩和无力为主,手部肌肉萎缩明显,出现较早,可呈鹰爪状;病变区常可出现皮肤出汗异常、发绀、溃疡不易愈合等皮肤营养障碍。下肢椎体束症状出现较晚,霍夫曼反射多为阴性。多无椎体增生及椎间隙狭窄等退行性改变。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内听动脉栓塞:突发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且持续不减。
(2)美尼尔综合征:发作性眩晕,呈波动性、进行性和感音性,常伴头痛、呕吐、恶心、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症。多因劳累、睡眠不足、情绪波动而发作。
(3)脑动脉硬化:存在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等,但与颈椎活动无关。血压偏高或偏低,特点是舒张压高,收缩压低,即脉压差减少。血清总胆固醇量增高、总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增高、β-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高等。
(4)眼源性眩晕:患者有明显的屈光不正,闭眼后眩晕症状可缓解。眼震试验多异常。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心绞痛:有冠心病史,发作时心前区剧烈疼痛,伴胸闷、气短、出虚汗,心电图有异常表现,含服硝酸甘油片症状缓解。
(2)焦虑症:颈肩疼痛多与紧张情绪密切相关,无颈椎病的X线改变或其他神经根、脊髓受累的症状。主诉多,临床体征少。
(3)雷诺病: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疾病,多表现有阵发性、对称性、间歇性指端发白、紫绀等,与感受寒冷和情绪波动有关,周围脉搏正常。
【治疗】
治则:缓解颈肌紧张状态,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颈型以松解颈部肌群和调整颈椎小关节错缝为主;神经根型以神经根减压为主;脊髓型以脊髓减压为主;椎动脉型以解除椎动脉扭曲为主;交感神经型以解除交感神经刺激为主。
部位及取穴:枕后部、颈项部、肩背部;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拨法、扳法。
操作:
(1)基本操作:用一指禅推法从风池沿颈项两侧推至颈肩交界处,往返10~20遍;用按揉法按揉两侧颈肩部,以椎旁及肩部的压痛点为重点,同时配合颈部的屈伸、旋转等被动运动,运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时间约5~8分钟;用拿法拿肩井,约1分钟;用指按法按天鼎、天宗及阿是穴,每穴约1分钟。
(2)辨证治疗
1)颈型颈椎病
有颈椎错缝者,可施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整复。
2)神经根型颈椎病
①以轻柔一指禅推法沿放射性神经痛路线循经操作3~5分钟,缓解疼痛。
②做颈椎掌托拔伸法或颈椎肘托拔伸法1~2分钟,再缓慢屈伸患者颈部5~10次。
3)脊髓型颈椎病
①常规操作中除去颈椎被动运动手法。
②用按揉法在下肢前侧和后侧操作6~8分钟,以松解下肢肌张力。
4)椎动脉型颈椎病
①用拇指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在两颞部及前额部操作约2分钟,用力要轻柔。
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扫散法操作1~2分钟。
③用五指拿法拿头部五经3~5分钟。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①用轻巧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拨法在颈前气管两侧循序施治3~5分钟,以刺激其深部的椎前肌群,并配合轻巧的颈部后伸运动,使痉挛的椎前肌群放松。
②若患者以慢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则配合按压百会、太阳、率谷等穴各1分钟,并以一指禅偏峰推法或点按法刺激两眼眶内缘1分钟。
③若患者以视力降低为主要表现,则需在拔伸颈椎时适当加大颈部前屈的角度,并以一指禅偏峰推法或点按法刺激两眼眶内缘及双侧风池1分钟。
④若患者以胸闷、心悸为主要临床特点,则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拨法沿前斜角肌、胸小肌推移到胸大肌及诸肋间隙1分钟;以掌擦法擦热左侧胸壁,配合点按内关、膻中等穴各1分钟。
【自我推拿保健】以食、中、无名指置于项部两侧肌肉处,先自上而下按揉3~5分钟,然后拨动两侧肌肉约5分钟;做颈项部各方向的自主活动,包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每个方向20次,活动时速度宜慢,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再按揉颈椎两侧肌肉5分钟;进行耸肩、缩肩、扩肩活动,两侧交替或同时进行20次。
【调护】
1.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风着凉。
2.避免颈部不正常体位,防止颈部肌肉的持续静力性收缩。
3.睡眠时应避免高枕,一般枕头高度不超过10cm.
4.对颈椎病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
【按语】推拿治疗颈椎病,可以缓解颈肌高张力状态,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静脉淋巴回流,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的吸收,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推拿手法可分为松解手法和调整手法两大类,临床应注意两类手法的辨证使用,切忌盲目强调调整手法的功效,造成意外。本病易复发,可配合自我推拿保健和颈部的功能锻炼,减少复发率。推拿对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椎动脉型疗程可较长,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且伴有进行性加重时,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