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执业医师法》,到2011年,全国将有80万名村医注定拿不到资格,那么到时候他们继续行医就是非法,而如果取消了他们的资格,谁又能来代替他们呢?谁来给亿万村民看病呢?”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这样的质疑。
作为规范医师权利与义务的“大法”,《执业医师法》有其积极作用。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这部法律将那些日常给农民看病的“村医”、“赤脚医生”等置于了“非法”境地。
80万农民出身的“乡村医生”,是我国给亿万农民看病的主力军。过去,这些“乡村医生”解了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解决经济不发达国家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问题的一个典范;现在,他们缓解了城市医院的压力,方便了农民就医,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这些“乡村医生”现在大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他们虽然从事医疗工作几十年,但大多数没有学历和职称。按照《执业医师法》对学历等方面的要求,绝大多数“赤脚医生”根本无法获得“合法”的医师执业资格,将处于或者“下课”或者“非法”的窘境。
有人认为,让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进入农村,让更多的有学历、有职称、有资质的优秀医生走进乡村,肯定能解决广大农民的看病难问题。从大道理上讲,从长远看,斯言或许不错,并且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个别地方也有了一点成功经验。但任何观点都不能脱离实际。从目前看,广大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卫生人员水平不高、待遇极低、农民缺乏医疗保险、政府补助少”等顽疾,始终没有得到根治。在短时间内,城市里极为有限的医疗资源,还难以普照到广大农村。大多数城里医生,甚至是医学专业毕业生,还都不愿去农村,广大农民也不会不得病,他们还得指望身边的“乡村医生”。
一切从人出发,从现实出发,是好政策的根本保证。为了让亿万农民身边有“医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医师的执业资格。“既然农村医疗状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就不能让‘乡村医生’下课,而是应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工作要求的医师资格考核等制度,使‘乡村医生’名正言顺,使其在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建议的建议颇为中肯。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9亿人的福祉,仅仅给“乡村医生”一个名分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有关方面应拿出更多的资金向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上倾斜,在继续教育培训、工资待遇、养老问题等方面建立新机制,为“赤脚医生”赋予新内涵,从而使农村医疗事业留住人才、引来人才,让‘乡村医生’后继有人。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致力于城乡医疗资源的互相联系,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城乡医疗资源均等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