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
狂犬病病毒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一种嗜神经病毒。病毒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人主要是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而被感染的。
病毒外形似子弹状,中心为螺旋对称的核衣壳,核酸为单负股RNA,外面是脂蛋白包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致病性
病毒的动物感染范围较广。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在诊断上很有价值。
在动物发病前5天,唾液中可含有病毒。人被犬咬伤后,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体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人发病时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神经兴奋性增高,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肉发生痉挛,故又称恐水症。经3~5天后,病人转入麻痹期,最后因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几乎达100%.
人被犬等动物咬伤后,应将动物捕获隔离观察。若经5~7天不发病,一般可认为该动物不是狂犬病或咬人时唾液中尚无狂犬病病毒。
3.防治原则
人被犬等动物咬伤,后应立即清洗消毒伤口,使用高效价抗狂犬病病毒血清。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如及早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发病。我国目前使用细胞培养制备的灭活病毒疫苗,于咬伤后第1,3,7,14,28天各肌注1ml免疫效果好,副作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