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变异现象可见于微生物的各种性状,表现为形态、结构、菌落、抗原性、毒力、酶活性、耐药性、空斑、宿主范围等的变异。可分为非遗传型变异和遗传型变异。微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不能稳定地传给子代,当环境条件改变,可能恢复原来性状,称为非遗传型变异;微生物的基因型发生改变,变异的性状能稳定地传给子代,并且不可逆转,称为遗传型变异。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细菌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菌体形态和大小可以不同,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可发生形态变异。如细菌的L型形态呈现高度多形性且对渗透压敏感,在普通培养基中不能生长。细菌的一些特殊结构,如荚膜、芽胞、鞭毛等也可发生变异。
(二)培养特性变异
1.S-R变异:指新从患者分离的沙门菌常为光滑型,经人工培养后菌落呈现粗糙型。常伴有抗原、毒力、某些生化特性的改变。
2.病毒突变株:一种是空斑突变株,是有些病毒在敏感细胞内连续培养传代过程中产生大小外形不同于野生型的空斑。空斑的变异和病毒对琼脂中硫酸多糖的敏感与否有关,突变发生在编码具有吸附敏感宿主细胞的壳蛋白基因上。另一种为宿主依赖性突变株,其发生是由于终止密码子取代原有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的无义突变,使之翻译的肽链变短,丧失了原有的蛋白功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毒力变异
有毒力减弱和增强两种。卡介苗是一株毒力减弱而保留抗原性的变异株,预防接种对人不致病,却可使人获得免疫力。
(四)耐药性变异
是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药物耐受的变异。其产生可通过细菌染色体耐药基因的突变、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转座子的插入,使细菌产生一些新的酶类或多肽类物质,破坏抗菌药物或阻挡药物向靶细胞穿透,或发生新的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药物治疗的失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五)热源性变异
(六)酶活性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