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中阳离子是Na+、K+、Ca2+、Mg2+,其中以Na+含量最高,约占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他的阳离子含量虽少但却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二者除保持体液的张力外,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细胞内中的阳离子有K+、Mg2+和Na+,含量以前两种为多,而Na+只占少量。细胞内液阴离子磷酸盐和蛋白质为主,HCO3-和硫酸根只占少量,而Cl-只在少数组织细胞内微量存在。
由于测定细胞内电解质含量很困难,所以临床都以细胞外液的血浆或血清的电解质含量作为诊疗的参考依据。
体液中阴离子总数与阳离子总数相等,并保持电中性。血浆中Cl-、HCO3-总和与阳离子Na+浓度之间保持有一定比例关系,即:Na+=HCO3-+Cl-+12(10)mmol/L。各体液渗透压均处于同一水平,即摩尔渗量为294~296mOsm/L;理论渗透压为756~760kPa。
电解质与血浆晶体渗透压:根据血浆钾、钠、葡萄糖、尿素的浓度可计算出:血浆晶体渗透压=2(Na+ + K+)+葡萄糖+尿素。
1.钠代谢
钠、氯 是细胞外液中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每公斤体重约含钠60mmol/L,若体重为70公斤体内含钠总量为4200mmol/L。体内钠约50%分布于细胞外液,40%存于骨骼,10%存在于细胞内。机体通过膳食及食盐形式摄入钠和氯,一般摄入Na+量大于其需要量,所以通常人体不会缺钠和缺氯。Na+、Cl-主要从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肾排出,肾排钠量与食入量保持平衡。肾对保持体内钠含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当无钠摄入时,肾排钠减少甚至不排钠。以维持体内钠的平衡。肾对钠的排出特点是“多入多出,少入少出,不入不出”。
钠代谢的调节:钠代谢的调节主要通过肾脏,调控钠排出的因素有:
1)球一管平衡:肾小管重吸收的钠与肾小球滤过的钠成比例。
2)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此系统是调控水盐代谢的重要因素,当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时,肾素分泌增多。肾素(肾小球旁器合成)分解血管紧张素原(产自肝脏),从而形成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来自血管内皮细胞,肺部最多)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AGⅡ),AGⅡ在氨基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AGⅢ,AGⅡ和AGⅢ皆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作用是刺激醛固酮分泌,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重吸收钠并排出钾和氢(保钠排钾)。
3)对钠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其他内分泌激素有:抗利尿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和心钠素等。
钠平衡紊乱:钠离子是细胞外液含量最高的阳离子,对保持细胞外液容量、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正常参透压和细胞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体内可交换的钠总量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渗透压作用可影响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钠浓度的改变可由水、钠任一含量的变化而引起,故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水与钠的正常代谢及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1)低钠血症:血浆钠浓度降低,小于130mmol/L称为低钠血症;血浆钠浓度是血浆渗透浓度(Posm)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低钠血症通常是低渗透浓度的反映,又称低钠性低渗综合征。
Posm降低导致水向细胞内转移,使细胞内水量过多,这是低钠血症产生症状和威胁生命的主要原因。血浆钠浓度并不能说明钠在体内的总量。
低血钠可见于摄入少(少见),丢失多、水绝对或相对增多。是一个复杂的水与电解质紊乱。原因很多,可分为肾性和非肾性原因两大类。
肾性原因:肾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很少是因为摄钠过少引起低钠血症的,因为肾脏有较强的保钠能力,肾功能损害而引起低钠血症的有因渗透性利尿、肾上腺功能低下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情况。
非肾性原因:可见于呕吐、腹泻、肠瘘、大量出汗和烧伤等疾病过程,除丢失钠外,还伴有不同比例的水的丢失。低钠血症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水分向细胞内转移,进而出现细胞水肿,严重者有可能出现脑水肿和消化道紊乱。
假性低钠血症:由于血浆中一些不溶性物质和可溶性物质的增多。使单位体积的水含量减少,血钠浓度降低(钠只溶解在水中),引起低钠血症,前者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血脂>10g/L)、高球蛋白血症(总蛋白>100g/L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后者见于静脉注射高张葡萄糖或静脉滴注甘露醇以后。
(2)高钠血症:主要见于水的摄入减少(如下丘脑损害引起的原发性高钠血症)、排水过多(尿崩症)、钠的潴留(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
2.钾代谢
钾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之一,健康成年人,每公斤体重含钾量为50mmol/L,若体重为70公斤,体内含钾总量为3500mmol/L。钾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只有2%在细胞外液。钾在动植物食品中含量丰富,人体钾的来源全靠从食物中获得,健康人每日摄入的钾足够生理需要,钾的吸收很完全,只有约10mmol从粪便中排出。正常人排钾的主要途径是尿液,肾对钾的排出特点是“多入多出,少入少出,不入也出”,所以,禁食的病人应注意补钾。
钾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体液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保持细胞应激功能的重要电解质之一。机体有完整调节血钾水平的机制。
影响肾脏排钾的主要因素是醛固酮(保钠排钾),其次为糖皮质激素。醛固酮的分泌除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外,还受到血钾、钠浓度的影响,当血钾高升,血钠降低时,醛固酮合成分泌增多,反之则分泌减少。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泌,酸中毒时,尿钾增多;碱中毒时,尿钾减少。
影响钾在细胞内外转移的因素很多,有生理性的如:Na+一K+一ATP酶、儿茶酚胺、胰岛素、血糖浓度、剧烈运动等;也有病理性的如:血pH、高渗状态、组织破坏、生长过快等。
钾平衡紊乱:钾平衡紊乱与否,要考虑钾总量和血钾浓度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钾总量是指体内钾的总含量,由于钾主要分布在细胞内(约占总量的98%),因此血K+浓度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体内总钾量。
血K+浓度是指血清K+含量,血浆钾浓度要比血清钾浓度低约0.5mmol/L左右,因为血液凝固成血块时,血小板及其他血细胞会释放少量钾入血清之故,临床以测血清钾为准。
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有:
①某些原因引起钾自细胞内移出到细胞外液时,则血钾浓度会增高;
②细胞外液的钾进入细胞内时则血钾浓度会降低;
③细胞外液被稀释时,血钾浓度降低;
④细胞外液浓缩时血钾浓度会增高;
⑤钾总量是影响血钾浓度的主要因素,如钾总量过多,往往血钾过高;
⑥缺钾则伴有低血钾;
⑦当细胞外液的钾大量进入细胞内或血浆受到过分稀释时,钾总量即使正常,甚至过多时,也可能出现低血钾;
⑧若细胞内钾向细胞外大量释放或血浆明显浓缩的情况下,钾总量即使正常甚至缺钾时也可能出现高血钾。
体液酸碱平衡紊乱,必定会影响到钾在细胞内、外液的分布以及肾排钾量的变化。
临床观察
怀疑为钾平衡失调时,除了测定血清K+浓度外,还应分别从影响钾代谢以及钾平衡失调后代谢变化的多方面检查,如肾功能指标、血浆醛固酮及肾素水平、酸碱平衡指标以及尿量、K+、Na+和Cl-的浓度,以便综合分析钾平衡紊乱的原因及其对机体代谢失调的影响程度。
低钾血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以下,称为低钾血症。
临床常见原因有:
①钾摄入不足:因为人体钾来源全靠食物提供,所以长期进食不足(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者禁食者(如术后较长时间禁食),由于钾来源不足,而肾仍然排钾,很易造成低钾血症。钾丢失或排出增多: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减压和肠瘘者,因为消化液丢失,消化液本身含有一定量钾,外加消化功能障碍,吸收减少,从而导致缺钾;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促进钾排泄及钠储留作用,当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均能引起低血钾;心力衰竭,肝硬化患者,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因大量排尿增加钾的丢失。
②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如静脉输入过多葡萄糖,尤其是加用胰岛素时,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进而合成糖原,都有K+进入细胞内,很易造成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或输入过多碱性药物,形成急性碱血症,H+从细胞内进入细胞外,细胞外K+进入细胞内,造成低血钾症。此外,血浆稀释也可形成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血清钾高于5.5mmol/L,以上,称为高血钾症。
临床常见原因有:
①钾输入过多,多见于钾溶液输入速度过快或量过大,特别是有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又输入钾溶液时易于引起高血钾。
②钾排泄障碍:各种原因引起的少尿或无尿如急性肾功能衰竭;细胞内的钾向细胞外转移,如大面积烧伤,组织细胞大量破坏,细胞内钾大量释放人血;代谢性酸中毒,血浆氢离子往细胞内转移,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与此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增加,而泌K+减少,使钾贮留于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