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content)
粪便的量受食入食物的质和量有很大关系。
参考值
湿重:100~300g/d
干重:25~50g/d
便次数:1~2/d
临床意义
(1)粪便量随食物种类,进食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而异。进食粗粮及含纤维较多的食物,粪便量较多。
(2)食物以细粮及肉类为主者,粪便量较少。
(3)当胃肠、胰腺有病变或肠道功能紊乱时,粪便量及次数均可增加。
性状(character)
粪便的性状、硬度与粗细,常可受食物的种类与性质的影响。
参考值
成形柱状软便
婴儿呈不成形糊状
临床意义
(1)球形硬便。常见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排便无力时。
(2)扁平带状便。多为食入矿物油,结肠紧张亢进, 结肠、直肠肛门狭窄,肿瘤等。
(4)乳凝块。提示婴儿对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引起婴儿腹泻。
(5)粘液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 如痢疾、急性血吸虫病、肠套叠、结肠炎、回肠炎。
(6)粘液脓血便。多见于医学教 育网 原创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酱色)。结肠肿瘤,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大肠杆菌性肠炎等。
(7)水样便。食物中毒,婴幼儿腹泻,急性肠炎,急性肠道传染病。
(8)米泔样便。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
(9)胨状便。肠易激综合征(IBS) 患者常于腹部绞痛后排出粘胨状、膜状或纽带状物,某些慢性菌痢病人也可排出类似的粪便。
(10)稀糊状或稀汁样便。见于急性胃肠炎, 小儿肠炎时肠蠕动加速, 大量(>3000 ml)并有膜状物时多为伪膜性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可见洗肉水样便,出血性小肠炎可见红豆汤样便。
颜色(color)
粪便颜色主要是由粪胆素所致,常受食物的影响。成人一般为黄褐色,婴儿呈金黄色。
临床意义
(2)黑色。上消化道出血(柏油样),服用活性炭、铋、铁剂等。
(3)灰白色。阻塞性黄疸、食入硫酸钡。
(4)绿色。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服用甘汞、食大量菠菜等。
(5)淡黄色。食入牛奶、大黄、山道年、脂类等未被分解的粪胆素所致。
气味(smell)
粪便的气味,主要是因细菌作用的产物如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氨、靛基质、挥发性脂肪酸等产生。
临床意义
(1)恶臭味。粪便恶臭且呈碱性反应时,乃因未消化的蛋白质发生腐败所致。多见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
(2)鱼腥臭味。阿米巴性肠炎。
(3)酸臭味。当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
(4)食肉后粪便的臭味,比素食强烈。
酸碱度(acidity,pH)
参考值
中性、弱酸性或弱碱性(P H 6.9~7.2)
临床意义
(1)多食肉后呈碱性,高度腐败时为强碱性。
(2)多食糖类及脂肪时呈酸性,异常发酵时为强酸性。
(3)菌性痢疾、血吸虫病粪便呈碱性,pH 约8.0。
(4)阿米巴痢疾及病毒性肠炎时粪便常呈酸性,p H6.1~6.6 。
结石(stone)
粪便中可见到胆石、胰石、粪石等。最重要且最多见的是胆石。常见于服用排石药物或碎石术之后,较大者肉眼可见,较少者需铜筛淘洗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