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处方,为了能简明反映一些药物规格或疗效特点。常常采用不同术语。如医师在书写处方时,除写正式名称或一些别名外,常在药名前附加术语。也有隐于药名之内的,构成处方中的药物全名,以表达对药物炮制、品种、质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此外,医师处方还常在药名旁注一些术语(习称“脚注”),以表明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
(一)药名附加术语
1.要求炮制类
炮制是医师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病情不同,为发挥药效而提出的不同要求,包括炒、炙、煅、蒸、煨、煮等。如常用的炒焦白术、蜜炙甘草、煅龙骨、酒蒸地黄、煨豆蔻、醋煮芫花、燀杏仁等。此外,还有发酵、发芽、净提、干馏、制霜、水飞等,都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
2.要求修治类
修治是为了洁净药物,除去非药用部分及杂质,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或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除筛选、剔除、洗漂等通常修治方法外,中药处方常常对某些药品有去除皮、壳、毛、芦、心、核、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油及头、尾、足、翅、鳞等非药用部位的规定。如常用的桔梗、厚朴去皮;银杏、桃仁去皮壳;枇杷叶、金樱子去毛;人参、牛膝去芦;牡丹皮、地骨皮去心;山茱萸、诃子去核;巴豆、续随子去油;蕲蛇、乌梢蛇去头尾;斑蝥、红娘子去头翅;蛤蚧去头足等。
3.要求产地类
药物产地与药物疗效有密切关系,因此,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常在药名前标明产地,此称为“道地中药”。如安徽毫州的白芍、河南武陟的牛膝、浙江桐乡的杭菊等,均为著名的“道地中药”。
(二)其他常用术语
1.药引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中的辅佐药,其作用有二:一是引药归经,即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达到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二是协助药物,起辅助治疗作用。药引的来源甚广,品种繁多,主要有以下类型:
(1)药物类药引:这类药引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引经类,如太阳病用防风、羌活、藁本为引,既是其他药物的“向导”,又能发挥自己的药效;一类为调和诸药类,如甘草、生姜、大枣等。麻黄汤中炙甘草调和诸药,便属于这种类型。
(2)食物类药引:主要有粳米、蛋黄、蛋清、蜂蜜、西瓜汁等。如白虎汤用粳米益胃养阴;凉膈散用白蜜既可缓和硝黄峻下,又能存胃津、润燥结,收“以下为清”之妙。
(3)其他类药引:主要有酒、醋、盐、茶叶、灯心、荷梗、荷叶、西瓜翠衣、童便等。如仙方活命饮加酒煎服,取酒性善走,既可散瘀,又能协诸药以达病所;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等。
2.忌口
患者服药,往往由于治疗的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称之“忌口”。如水肿忌食盐,黄疸、腹泻忌油腻等,都有科学依据。又如服鳖甲忌苋菜、服荆芥忌鱼蟹以及服桂枝汤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均值得注意。
(三)脚注
概述:
(1)中药的处方脚注:指医师开汤剂处方时在某味药的上角或下角处所加的简要要求。
(2)作用:简明地指示调剂人员对该味药的饮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3)内容:一般包括炮制法、煎法、服法等。
(4)常见术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打碎、炒制等。
(5)《中国药典》对需特殊处理的品种都有明确的规定。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应在药名之前写出。
1.先煎
(1)矿石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饮片:如生石膏、生磁石、生赭石、生紫石英、生寒水石、自然铜、生龙骨、生龙齿、生瓦楞子、生石决明、生牡蛎、生蛤壳、生珍珠母、龟甲、鳖甲、水牛角片、鹿角霜等。
(2)某些有毒饮片:如含毒性成分乌头碱的制川乌和制草乌。
2.后下
(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如薄荷、砂仁、豆蔻、降香、沉香、鱼腥草等。
(2)含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如钩藤、苦杏仁、徐长卿、大黄等。
3.包煎
(1)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
(2)富含绒毛的饮片宜:如旋覆花、辛夷等。
(3)花粉等微小饮片:如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等。
4.另煎
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羚羊角等。
5.冲服
一些用量少、贵重中药:如三七、鹿茸、羚羊角、紫河车、蕲蛇、金钱白花蛇、琥珀、雷丸、沉香等。
6.烊化
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鳖甲胶、龟鹿二仙胶、饴糖、蜂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