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肝循环(enterohepticcycle)。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动物实验显示,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后,可降低某些药物的肝肠循环。肝肠循环可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延长多少取决于进入肝肠循环的量与给药量的比例。
肠道中约10%~20%的胆素原可被肠道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肝肠循环(bilinogenenterohepaticcirculation)。只有少量经血液循环入肾并随尿排出。正常人每日随尿排出约0.5~4.0mg胆素原。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后者是尿的主要颜色。 游离胆红素经肝转化生成的葡萄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回肠末端和结肠内细菌作用下,脱去葡萄醛酸,并还原生成胆素原(包括d-尿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在肠道下段,这些无色的的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胆素(相应的为d-尿胆素,i-尿胆素和粪胆素)。胆素呈黄褐色,是粪便的主要颜色。当胆道完全梗阻时,因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和进而形成胆素,所以粪便呈现灰白色。新生儿的肠道细菌稀少,粪便中未被细菌作用的胆红素使粪便呈橘黄色。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