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中国内地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医学生近六十万,但最终只有约十万人能成为医生。这一现象造成大量人才浪费,而农村地区却至少应配备普通科医生六十万名,目前只有七点八万人,实际缺口高达五十二万人。
按照人口比例,内地医生还存在很大缺口。大批医学生学成之后转行,虽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医生培养体系落伍,人才使用体系缺乏激励动力。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医学本科招生氾滥;教学重基础轻临床、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未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目前内地医学系毕业生求职者众,医疗机构用人门槛愈来愈高。据了解,一些市级以上医院已不再录用本科毕业生,三甲医院招聘门槛至少是博士。而在医药市场如果碰到医药代理,问一下他的背景,很多都是学医的;这在外国同行看来不可思议,他们的医生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由此看来,最为迫切的还是对医生培养系统和使用系统进行改革,为转行者正确导航,使之能与培养目标接轨。否则,许多医学生宁可在大中城市扎堆,哪怕学非所用,甚至放弃专业转行,也不肯转变观念到乡村和基层社区当医生。城市医院拿红包、回扣成风,缺医少药的穷乡僻壤自是无甚「油水」。
但是,假如社区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能够为基层医生提供优惠条件,像对待大学生村官一样对待他们,想必许多医学生就不会转行,而把乡村和社区作为从业首选。因此,地方需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医学生到他们那里从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仅要保证其有体面的工资待遇,还要为其培养、深造、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乡村和社区医院思贤若渴,才能留得住人才,医学生到了那里同样可以一展身手。国家每年培养六十万医学生的教育计划才有意义。
今年五月,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发表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十二五」医改中要以「卓越医生改革」为核心,医学生招生名额过多的省市、大学,要缩减招生数量。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表示,医改推进了多年,但仍显诸多不合理现象的医生培养体系还需「大改」。她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都认为,内地「广种薄收」式的医生培养模式应该改变,「从病患利益出发,医生培养模式有必要转为量少质优。」
内地的临床医学即西医,说是「临床医学」,在校前五年却「不临床」,后几年才在医院见习与实习,但由于课程设置重理论轻临床,结果连医学博士的看病能力都不容乐观。
据国家卫生部《2011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示,去年底内地执业(助理)医生已达二百四十六点六万人,占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的全球第一;印度和美国约七十五万人,英国仅十六万人。
人所周知,医生是实践的学科,如果靠「大把地进、大把地出」,没有尽职尽责的好医生带领,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怎么磨练出卓越医生?不少医学生抱怨毕业即失业,只有转行当医药代表、研究人员、教师或出国,更有医学生哀叹自己入错行。难怪医学生转行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