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写作文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已经约定俗成的东西,就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模式,一种客套话。可直到长大后,才懂得,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时光匆匆而过,真的是让人来不及挽留,就好像,这次的暑假见习。之前还觉得,两周好长,可是当真的结束了,却觉得,两周好短。
提起笔决定总结一下两周见习的时候,已经离那两周有好长时间的距离了。褪去见习时早八晚五的疲惫,褪去结束后回家的激动,再来回忆这两周的时光。我想,这些经历过沉淀的记忆,也许才是印象最深刻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一天报到,怀揣着忐忑和激动交织的心情,我们组一行六人,来到了瑞金医院检验科。由于我们组是第一批在检验科见习的同学,所以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作为组长的我,更是紧张胜过好奇。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彭奕冰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顿时让我们内心的不安平静了不少。经过简短但重要的简单讲解之后,彭老师将我们六个人进行分组,分别安排到生化,免疫和临检三个科室,然后每三天进行一次科室的轮换。就这样,我们第一次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开始体验在检验科的工作和生活。
第一天我所在的科室是标本收集处。诚然,第一个上午只是跟着老师或者学长走来走去,只能用眼睛看,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见”习。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这里每一道“工序”,无论是收标本,标序号,还是送入流水线或放入离心机,每一步我都记在了心里,所以第一天下午,在老师和学长都在忙其他工作而分身乏术的时候,我也分担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之后的两天我来到了生化组,看着满屋子都是先进仪器,不禁感慨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尽管仪器上都是英文的说明,但是在综合了英文标识,旁边的图形,使用说明书等之后,我还是或多或少了解了大多数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接下来在免疫组的三天,可能是我最忙碌的三天。大到从流水线上收集需要进一步检测的标本并给各个标本编号,小到给各种测定免疫指标的仪器更换所需的大桶洗涤剂,事情看上去很杂乱,但是能跟在老师后面学习到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东西,就算很忙碌甚至一路小跑的工作,也非常快乐。在免疫组,最让我难忘的应该是几项检测项目。第一个就是HIV的检测,经过师兄的指导,我独立的做了一些血清的HIV检测工作,虽然不太熟练的手法导致检测速度很慢,但是还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任务。第二个就是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同样,在学姐指导过后,我也独立的做了将近30个样本的沙眼衣原体检测。第三个应该是梅毒螺旋体的检测。其实这些内容在上课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学习过,但实践给人们视觉上直观的冲击毕竟是理论不能达到的,这也可能就是学校安排我们到医院见习或者实习的原因吧。当我们真正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再回归理论做进一步的总结和提升,反复之后做到两者结合融会贯通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吧。
最后四天在临检组的工作,大概内心更多的想法不是来自学术上的,而是来自一个一直都很纠结的话题:医患关系。还记得第一天在收集标本处时,到采血处收标本的时候,一个病人很礼貌的叫我医生,虽然最后我没有帮她解决问题,但是她还是微笑着跟我说谢谢,以至于我开始怀疑所谓医患关系恶劣是不是太过夸张了。可是直到在临检组,尤其是接受各种体液标本的窗口处,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医患关系,真的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
病人在身体上有病痛的时候,往往失去了原有的理性,而医院流程较为复杂的客观条件让许多第一次来看病的人不得不询问见到的每一位穿着白大衣的人。或许在他们眼里,白大衣,是一个神圣的象征,象征着在这里,他们能够得到帮助。然而对于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重复的工作,都是不同的患者问着同样的问题,而回答可能只有一句:“到旁边咨询台拉条码,再到这里来交标本。”试问,每天大概要重复几百遍的话,每周要重复6天的工作,谁还会有好心情呢?其实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只是所处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难免会有摩擦,但如果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换位思考,可能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为期两周的检验科见习已经结束了很久,但是回想起来的时候每一个细节都还历历在目。无论以后的路怎么走下去,工作也好,考研也罢,这短短两周的记忆,都将成为这个暑假我的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每每想起,都仍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