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张桂英,一个普通的名字,她没有显赫的地位,仅仅只是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科的一位护士长。2009年10月27日,她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荣幸地被授予南丁格尔奖章,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她是全国目前1124家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唯一代表,也是吉林省5万名护士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南丁格尔精神穿过时空隧道,带着她的崇高、带着她的伟大来到了四平市。
哭声——震颤了她的心灵
张桂英,1970年2月出生在吉林省伊通县西南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她在七、八岁的时候,放学后经常到邻居嫂子家去玩。一天夜里,桂英听见嫂子屋里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听父母说嫂子生孩子了,是难产。嫂子求生的痛苦的呻吟声刺痛了她的心。经过一夜的折腾,嫂子撒手离开了人间。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大人们都去送葬了,她偷偷地跑到路边,看着送葬人们头上戴着的白布,听着送葬的喇叭声和哭喊声,她的心碎了,怎么一个好端端的人,说没就没了?从此,嫂子痛苦的哭喊声深深地震颤了她幼小的心灵。随着渐渐长大,她懂得了嫂子是因为当时缺医少药没有及时救治而去世的。于是,她默默地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大夫,去治病救人。
她上初中的时候,邻居明哥娶了媳妇,每次路过门前,她都想回头看一眼新媳妇,可是一直也没遇见。这个女主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看见有人路过,就急忙躲藏起来。后来听人讲,明嫂精神不好,有抑郁症。一个秋天的上午,整个村子的人们突然慌乱起来,听说明嫂在孩子面前用镰刀割了自己的喉咙,大家都赶去看个究竟,只见鲜血喷了孩子一脸,一位年仅26岁的母亲倒在了血泊中。这时,让她又想起嫂子的痛苦呻吟声,张桂英忍着悲痛跑回家中,哭了许久。从此,她更加坚定了学医救人的决心。
村子里的惨剧,激发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她的学习成绩在全乡排在了前头。她在选择专业时,当时的家境让她决定报考中等专业学校。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报考卫校,因为她没有忘记惨叫的嫂子,没有忘记明哥家孩子的哭喊,没有忘记她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她来到吉林省四平卫校,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讲护理界老专家、护理学的鼻祖南丁格尔的感人事迹。南丁格尔是她心中崇拜的神,在她还没有上卫校学习前,就读过南丁格尔的感人事迹。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更加打动了她的心,她悟出了学习南丁格尔精神的真谛。由于她刻苦学习,在校拿到了一等奖学金,经过几年寒窗苦,她以全校学习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
由于她的学习成绩和表现突出,学校在她到医院工作上给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她没有选择条件优越报酬丰厚的大型综合医院,而是选择了条件比较艰苦,护理充满困难和危险的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因为她了解到,这家医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后方医院专门收治精神病员的一个连,是1949年正式成立的东北军区卫生部精神病医院,是1950年军队交给地方后迁到吉林省四平市的。这是一个具有革命军人传统的医院,是最能体现南丁格尔精神的医院。她感觉到,越是艰苦和危险就越能锻炼自己的意志,越会让自己学习和实践南丁格尔的伟大精神,她对精神科护理事业充满了自信和美好的向往。
打击——磨炼了她的意志
张桂英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地来到了工作岗位,没想到的是,无情的现实给了她美好的愿望一连串的打击,让她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刚到医院工作,老护士给她讲的第一课就是一个下马威。老护士告诉她,在医院,不仅在体力上做出全部的付出,精神上还要时刻承受危险的压力。精神病患者有各种各样的异常行为,在精神科里骂人、打人、砸玻璃、损坏物品是常有的事,往往很多攻击现象是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老护士的一席话让她有些害怕,她想起了一些法律条文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 ,不负刑事责任。”这时她才真正地感觉到,精神科护理工作非同寻常。她到医院不久,听说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用拖布把一个年轻的护士的眼睛打瞎了。这件事给护士们造成很大的恐慌。听到这里,她又想起了村里明哥家里的一幕,她深知这个事业的责任性、风险性,但她没有惧畏、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个专业的信念。
第一次和患者接触,就让她感受到了环境的冷漠、恐惧和威胁。这给她满腔热忱的心泼了一盆冷水。她想,一天总提心吊胆地工作,总像背后有人似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辈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哇。当这种想法一闪念,南丁格尔的伟大形象又出现在了她的面前,“社会上的工作总得有人做吧,如果病人不需要我们帮助,那我们护士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她知道,亲人把患者送到医院是为了更系统的治疗,使患者得到康复,对医院寄托着巨大的希望。亲人希望患者能够从这里重新走向正常人的生活,使将要无望的家庭能从这里得到圆满的结局,她越发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从此,她不悔,她不怯,把心完全用在了护理工作上。为患者洗头、洗脚、擦身子、换衣服、剪指甲、接大小便、打扫卫生、送饭送菜、打针换药,那是张桂英的正常工作。就是患者无端的侮辱和谩骂,她也总是用微笑和亲情去面对。有个患者拒食拒药,她知道后,亲自去给患者喂饭,患者将咀嚼后的饭菜吐了她一脸和全身,但她没有一点不耐烦,自己却先吃一口给患者看,让患者打消怀疑,微笑着说:“先给妈妈吃一口,再给爸爸吃一口,再给老姨吃一口……”变着法地哄着患者把饭吃完。
有一个长春市来的患者,犯病的时候非常可怕、行为非常残忍,在家时曾经把让他吃药的妻子从楼上推下去,至今妻子已经残疾。患者入院时,他拒绝住院,指着张桂英的鼻子破口大骂。骂声像刀扎一样令人难以承受,就连他的家属都受不了,而张桂英却眼含泪花,依然和言悦色地对待他,与值班护士一道为患者更衣,在场的人无不折服,甚至有人感动得忍不住地流下了眼泪。张桂英对患者家属说,患者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只是病魔使他们失去了控制、失去了理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善待他们,让我们的宽容理解早日使患者摆脱疾病的折磨。她对患者如亲人一样理解照顾,深深地感动患者的亲人,他们对张桂英说:“护士长,你真是个好人啊,你这种耐心,我们都做不到。”
张桂英第一次挨打的经历是在她工作的第二年的一天。她到病房组织患者吃饭,一个膀大腰圆姓崔的患者,说什么也不吃饭。患者在妄想的支配下认为护士们是想害他,看着耐心哄他吃饭的张桂英,患者站起来说要喝水,借机突然上去就是一拳头,重重地打在张桂英的胸口上,这一拳头特别的狠、特别的重,张桂英向后踉跄两步才勉强站稳,胸口闷闷疼痛,让她难忍。她心想,我对你那么好,你却还打人,真是对牛弹琴,有理讲不通。她的心也真的有点疼了,委屈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了,但她还是控制住了自己。回到了宿舍,她陷入了沉思,感到委屈。但她又想,如果对正常人可以投桃报李,但是对这些病人,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不可理喻,根本就不能按正常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因为他们不是正常人,他们打人是不需要讲任何道理,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第二天,她照常出现在病房,去看护那位患者,她依然热情、和蔼、可亲,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为了对患者负责,张桂英忍受了多年的委屈。她用自己的思想、言行、付出、忍耐和诺言诠释了什么是人道主义。也正是她多年的精神科护理工作,磨炼了她奉行人道主义的钢铁意志。
牺牲——陶冶了她的情操
为了拯救广大精神病人,张桂英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她把对亲人的爱、对家人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了那些同病魔作斗争的患者。张桂英有一个公式,就是牺牲等于舍得,舍得等于奉献。意思是你把自己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给了别人,自己失去了,别人却会得到。她每天想的不是自己,想着的是那些住院的精神病患者。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她每天早来晚走,20年如一日。早晨别人还没有上班,她首先到病房查看一遍。每天晚上别人下班,她还是到病房查看一遍。她是精神科护士长,下属5个疗区,平均每天要查看100多名精神病患者,她早晚走下来需要多少时间?20年的护理工作她又牺牲了多少个人的时间?她这宝贵的时间没有给父母、没有给丈夫、没有给孩子,却无私地奉献给了患者。她节假日不休息,几乎是风雨无阻。丈夫和孩子已经习惯了她的工作,吃完晚饭,有时爷俩会齐声对她说,你还不去医院看看啊。她每时每刻惦念每位患者的变化,很怕出现异常,她深情地说,我不去看看,我不放心啊。
丈夫因公出差把腿摔骨折了,她没有请一天假去护理丈夫,坚持上班,一直工作在病房。中午吃饭时间,她才抽空给丈夫去送饭。她说,白天有单位的人护理,晚上我照顾他。白天她要全身心地护理住院的患者,晚上要还护理丈夫,一个多月时间,她人累瘦了,脸发黄了,却没叫一声苦一声累,早晚照样查看病房,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危险解决在萌芽之中。
春节放假,是看望父母还是看护患者,她选择了后者。2007年1月18日,张桂英带着精神科的同志乘坐救护车去200公里以外的吉林市接诊一名15岁的精神病患者。这位患者对她们的到来很是抵触,为了不给患者更多的精神刺激,为了不让患者父母过分忧伤,她和同志们没有采取强制接走的办法,而是在患者家耐心地等待了5个小时,最后让患者在镇静剂的作用下睡熟了,才把患者抱到车上。第二天凌晨3点钟回到医院的时候,张桂英已经晕车呕吐得精疲力尽,但她还是支撑着帮助患者家属办理了住院手续,把患者送进病房。仅仅睡了两个小时后,便又开始了第二天的工作。张桂英给小患者洗脸喂饭,哄他开心。由于张桂英慈母般的呵护,小患者对她产生了依恋。春节快到了,也正是患者情绪激惹性较高的时期,小患者与护士敌视、挑剔,吃药不配合,无端地发脾气,然而对张桂英却是百依百顺。张桂英为了护理患者,几年都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那年她父母打电话让她回老家过春节,她也答应过了。可是,张桂英一提到回老家,小患者的情绪就出现了反常,他愿意和张姨在一起,每天看不见她,小患者的病情就不稳定。为了患者的治疗需要,张桂英毅然再次决定放弃了回老家和父母过春节,张桂英把对年迈父母的愧疚和思念化作对小患者慈母般的大爱。她在医院悉心陪护着小患者度过了整个春节放假时间。亲人般的关怀温暖了小患者的心,他病情平稳了,他的家人也过了一个平静祥和的春节。
张桂英为了工作、为了患者牺牲的个人时间和花费的精力是无法统计的。她为患者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药,送了多少件衣服,多少双鞋,买过多少水果,送过多少次饺子,谁也都记不清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她付出的一切代价,换回了人生的无价之宝,换回了患者正常的生活。
生死——考验了她的信念
在精神科,有许多护士的手、胳膊、脸上有患者打伤留下的疤痕。其实张桂英不只习惯了这些,有时还要经受生与死的考验。
2008年深秋,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住进了精神科。他是典型的妄想型病人,不让任何人接近,不能安静。看到这样的情景,张桂英没有退却,冒着被患者袭击的危险,微笑着慢慢地走过去。她说,这里是你的家,能给你治病。听了她的话,面对她的笑脸,患者停止狂叫,消除了敌意,突然向她走过来,紧紧地拉住她的手,跪倒在地上,大声哭了起来:“妈妈——救我!”面对患者渴求帮助的眼神,张桂英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她感受到了精神科护士责任的神圣。这个患者实在是太脏了,他蓬头垢面,全身充满异味,令人作呕。她把患者搀扶进病房,为他洗脚、理发、更衣,患者终于安稳下来。可她却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患者是我们的亲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不是在和我们为敌,是病魔把患者折磨得不知所措。所以,我们的责任是能帮助他们去战胜病魔,帮助他们重新做正常人。
为了帮助每位患者很好地治疗,她早已将患者带来的危险置之度外。她太理解患者关心患者了,可是,病魔不仅能要患者的命,有时会要亲人的命,还可能要大夫护士的命!有一天,张桂英早晨按惯例巡视病房,询问一精神病患者的睡眠情况。这位患者没有回答,可是,两只眼睛却死死地盯着她,她感觉情况不对。可是,她想起了这位患者来医院前曾经烧了自己家的房子,砍伤了父亲,还砸了派出所,是医院派人到现场接回来的,危险性非常大。想到这里,离开已经来不及了,这位大汉突然冲到她面前,双手死死掐住她的脖子。她痛苦地用力地挣脱着,可是都无济于事。她心里非常清楚,用不了多长时间自己就会窒息死去。这位精神病患者的力量太大了,她使出全身的力量也纹丝不动,她无奈地只好等待一死。幸好患者的家属从卫生间回来,和闻讯赶来的工作人员一起把患者的手掰开,她才死里逃生。为了救患者的生命,她不怕牺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她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新时代南丁格尔精神的赞歌。
张桂英脖子上的掐痕没有影响她的工作,道道血印没有影响她的执着。她用丝巾遮掩着伤痕继续工作。有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说:“桂英啊,你还是想办法换个岗位吧,这多危险啊。”她却说:“谁来工作不都一样吗,危险的工作也总要有人来做。我做护理工作多少年了,遇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只要以后注意,就没事了。”她照常去查房,照常到那位患者床前询问、叮咛、安慰,就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患者临出院时捧着一篮鲜花送给张桂英,说这是他最喜欢的花。此时,张桂英百感交集,两行热泪扑簌而下,她拉着患者的手,祝福他康复出院,并把电话号告诉给了他,让他有事随时联系。
多年以来,她在精神科里,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为了帮助患者战胜病魔,她早已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她常对同志们说一位伟大战士的格言: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之中,那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伟大意义。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解锁——表现了她的勇敢
“解锁”是精神病医院的通常用语,就是医院派大夫、护士到被长期用铁锁锁住的精神病患者的家,为患者打开铁锁,再把患者接到医院治疗。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曾经为无数严重精神病患者打开铁锁,挽救过无数年轻患者的生命。多年来,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救人解锁,哪里就有张桂英的身影。
去年11月,吉林省精神病防治办公室在双辽市进行筛选调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时,根据当地残联提供的线索,获知在王奔镇、卧虎镇各有一名被关锁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医院得知情况后,院长孙立忠及时做出安排,让张桂英同志带队,前往两名被关锁患者家进行解锁救治。12月的天气,狂风暴雪席卷东北大地,但她们不顾天气恶劣,不怕路途遥远,一路艰难前行。在激烈的颠簸中,张桂英又晕车了,司机几次要停下来让她休息,她说什么也不肯,一心想要抢时间快点把病人解救回来,让患者早点减轻痛苦。她和同志们一道,首先来到了王奔镇,到了患者那寒冷贫穷的家。这个患者9年没剪过头了,胡子长了很长,吃喝拉撒都在屋内,好像多年没看见来人似的。张桂英迎着刺鼻的异味,冒着被突然袭击的危险,和同志们一起走到患者的面前,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她用手把着患者又脏又黑又有异味的手,和同志们一起为患者打开了身上的锁链,帮助患者穿好衣服,把患者扶上了救护车。
她们带着两位被解锁的患者,冒着大雪赶回医院的时候,已经是晚上6点多钟了。她和同志们不顾寒冷和疲劳,安顿好患者和家属。为脏乱不堪的患者清理个人卫生,洗脸、擦身子,换上患者服,剪掉他头上抱成一团的乱发,剪短藏满污垢的指甲。在护士们的悉心照料下,患者被打理得干净整洁,前后判若两人,使患者及时进入到了治疗程序。张桂英每天看望解锁的患者,精心地服务,热心地开导,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两位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被锁长达9年的男患者,已经知道如厕、吃饭,消除了攻击性心理,基本上能够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了。那位年轻的女患者恢复得更快,已经能够在医护人员的看护下到娱疗大厅去唱歌了。看着患者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张桂英心里舒畅极了。
医院每次组织的“解锁”行动,张桂英总是冲在前头,她身体力行,靠前指挥,多次比较好地处理了激烈的场面,就是再躁狂的精神病患者,闹得再凶的患者,没人敢接近的患者,在她的面前也会得到平静的处理,被医护人员接回医院。这不仅体现了她的光荣和神圣,也是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最佳诠释,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关爱弱势群体的仁爱精神的弘扬。
辉煌——铸就了她的精神
张桂英践行了热情服务,无私奉献,待患如亲,始终如一的南丁格尔精神,促进了全院护理事业的发展,她用“人道、博爱、奉献”的实际行动,感动了患者,感动了全院,也感动了社会每个人。
2009年,她的事迹感动了国际红十字会评委们,对于她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精神给予了充分好评,她荣获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吉林省卫生厅党组专门为她做出了《关于开展向张桂英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要学习她的奉献精神,学习她的敬业精神,学习她的刻苦钻研精神,学习她的团结互助精神。
一时间,她成了社会的新闻人物,成了吉林的“南丁格尔”,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各种媒体不断报道她的感人事迹,人们都为有她这么一位伟大女性而骄傲。吉林省一位女诗人为她写了一首长诗,高度赞扬她的南丁格尔精神,大小报纸纷纷刊登,歌颂家乡的女英雄。这首诗是这样结尾的:一袭银装随梦逝,百年玉魄卫和平。中华医护多风采,领袖颁奖授桂英。
面对如此殊荣,张桂英深感责任重大。她说,荣誉终归是荣誉,现实终归是现实,自己一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承者,那才对得起国际上给的这份荣誉,那才能体现这份奖章的分量。她想到的是把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落实到工作中,让南丁格尔精神更好地在全院乃至吉林省发扬光大。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