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概念:是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存在一定时间
具有PAE的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
临床意义: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每次给药剂量,或单次给药
PK/PD理论
基本思想:将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结合起来,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疗效
该理论中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药物浓度越高,杀菌活性越强,此类药物通常均具有较长的PAE.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等
时间依赖性: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此类药物通常无明显的PAE.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的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时间依赖性,但其杀菌作用呈现持续效应,即有明显的PAE.阿奇霉素,糖肽类glycopeptides等
不同分类药物重要参数及用药方案
时间依赖性药物:体内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即T>MIC,T>MIC达给药间歇的40%-50%,每天多次给药(8-10)AUC/MIC或(100-125,不同药物和细菌可不同),浓度依赖性药物:MAX/MICC可以全日剂量1次给药
时间依赖性又有较长PAE药物:AUC/MIC,给药方案因药物而定
危重病患者感染的降阶梯疗法(de-escalationtherapy)
概念:是一种对危及生命的危重病患者抗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方案。是指初期经验治疗选择抗菌谱广且能覆盖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病原菌的抗菌药物的一种用药策略。要贯彻“重拳出击,全面覆盖”的原则,突破传统的升阶梯用药方案,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间。病原菌明确后,进行目标治疗。勿将广谱、强效的药物留作最后治疗的手段。
强调针对性和及时性。
药物: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
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sequentialtherapy)
概念:通常是指选用半衰期长且生物利用度接近注射剂的抗菌药物口服制剂替代注射剂继续进行治疗的方法,它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剂型间的转换益处: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减轻注射的痛苦和危险;降低治疗费用
潜在缺点:转换过早、转换不恰当、依从性差、与食物相互作用均会影响效果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
概念:也称菌群交替症。患者在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使体内菌群发生改变,大部分对抗菌药物敏感的致病菌受抑制或被杀灭,少数条件致病菌产生耐药而繁殖,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临床急性感染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也可由外界新的致病菌侵入致使宿主发生新的感染,这种严重的菌群失调形成严重的菌群交替症。由于致病菌种改变,再次形成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危害:二重感染的致病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疾病和(或)
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因此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而有较高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