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乌梅肉30克,黄连78克,黄柏18克,细辛18克,干姜30克,蜀椒12克,桂枝18克,附子18克,人参18克,当归12克。
功用:温脏驱蛔。
主治:蛔虫所致各证,兼治久痢。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温脏驱蛔的之主方。虫得酸则伏,故用乌梅之酸以优蛔为主药。虫由湿生,故用黄连、黄柏之苦以除湿作为辅药。虫得辛则静,所以用蜀椒、细辛、干姜、桂枝、附子之辛来安蛔而温脏寒并作为兼制之药。另外,用人参补气,当归养血,并调和辛苦燥烈之性,是此作为引和之药。
点评:此为驱蛔虫之祖方。凡由于蛔虫所致各证,皆可用之,但要善于权变,灵活加减运用。另外,还可治疗久痢。
组成:乌梅肉、川楝子各40克,川椒、黄连各20克,生大黄10克。
功用:安蛔杀虫,解痉止痛,消炎排虫。
主治:胆道蛔虫症。症见: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恶心呕吐,呕出蛔虫或黄色苦水。伴体倦乏力,舌质红,脉弦紧。
方解:方中乌梅味酸能安蛔;川楝子、川椒苦辛杀虫,理气上痛;以黄连清热解毒,除湿,加生大黄通腑泻下,以排虫体;据药理研究证实,乌梅、川椒、川楝子有麻痹蛔虫,制其蠕动的作用。乌梅、大黄合用,能加强胆囊收缩功能,促进和增加胆汁分泌。黄连有较强的抗菌效果,能预防和治疗胆系感染。全方具有安蛔杀虫、解痉止痛、消炎排虫之功。
点评:乌梅胶囊是在《金匮要略》乌梅丸基础上筛选药物,改变剂型制成的。前人认为:虫由湿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乌梅胶囊药源充足,服用方便,效果确切,无副作用,便于推广。据报道: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102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7岁。治疗后,全部缓解出院。疼痛消失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72小时,发热及白细胞升高者均在3天恢复正常;服药量最少6克,最多45克;住院天数最短1天,最长7天,药后排出蛔虫者36例。
第1步,到中药店买乌梅,洗净后在水中浸泡约30分钟。
第2步,将乌梅和连带浸泡的水一起入锅煮,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然后再用小火煮,看到乌梅的皮被煮成渣掉出来为止,全过程约30分钟(注意:可根据个人口味确定乌梅放入的量,喜欢酸的话可多放一点乌梅)。
第3步,最后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