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清晨,北京同仁医院各诊室准时开门接诊。候诊大厅坐满了手握单据等待叫号的患者,除了在大楼里频密巡逻的保安外,一切似乎一如往常。而一周前,该院耳鼻喉科门诊发生一场血案,徐文医生被喉癌患者王宝洺追砍十余刀,致肌腱断裂和颅骨、尺骨、胫骨骨折,并大量失血。
无独有偶,就在一个月前,东莞长安医院也发生了一起病人砍杀医生案件。犯罪嫌疑人卢某将正在接诊的医生刘志霖砍死,另一医生被砍至重伤。
一南一北两件血案,均因医患纠纷处理不当导致,也将僵持已久的医患矛盾推向极端。人们不禁惊呼:我国的医患关系已经“病入膏肓”了吗?
患者:“我们还能信任医生吗?”
【事件】
王宝洺的行凶原因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据报道,王宝洺于2006年因喉癌到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接受了徐文的激光手术治疗,正是这次手术,引发了长达三年的医疗纠纷。王宝洺在博客中称:“你(徐文)一意孤行擅自将肿瘤损毁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为癌细胞的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也等于为我开启了死亡之门。”虽然在另一医院“清除了残余癌细胞”,但术后王宝洺的脖子上“开了个洞,用食道顶上来的气说话”,使他“终身残疾”。于是,王宝洺在与相关部门沟通、投诉无果后,将同仁医院告上法庭。然而,起诉三年,至今官司也没开庭。
“这段时间去看病,医生看到报道后多少会有所收敛吧?”李小姐最近一直在关注徐文被砍事件,她认为,徐文的遭遇固然值得同情,而王宝洺同样为受害者。
一个月前,李小姐因肠胃不适到医院就诊,在经历验血、胃镜、CT等“全方位”检查后,除发现胆汁返流性胃炎外,还被告知卵巢囊肿和子宫积液。于是,医生又开出一堆化验单和检查项目。“折腾了两个多星期,基本上所有检查项目都做了一遍,快赶上体检了,可医生最终也没说出如何治疗,只让我好好养着,开了一堆消炎药了事。”李小姐叹了口气。
记者调查发现,对医生不满的情绪在患者和家属中并不鲜见。一位女士说:“我带母亲去医院看病,就是”耳鸣“这种老年常见病,结果医生开了半年的药,母亲吃了一段时间发现根本没效,2000多元就那么浪费了……”另一位患者说:“上次发烧在深圳红会医院花了500多元。一上去就打吊瓶,一吊就是头孢,而且不做试敏,害得我全身过敏,长了一身的红斑。后来,另一位老医生给我开了盒20多元的中药,吃了就好了。”
一项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原因的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认为“以药养医”,小病“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是看病难、贵的最重要因素,另外,81%的人认为“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药价虚高”,57%的人认为“收红包、吃回扣现象犹存”,48%的人认为“医生技术水平低、服务态度差,不问诊,看病等于开药”……这些问题都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虽然患者对医生心存不满,但也认为医生“非常重要”。许多网友表示:“如果全国医院都停诊一小时,后果将是什么?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停诊不算什么,但是,看看医院候诊大厅里黑压压等待看病的人群,你就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更有网友认为应理性看待医患关系:“有些医生确实缺乏职业道德,但更多的医生是认真负责的。如果医生连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障,还怎么安心为患者看病呢?”
医生:“最怕的就是”医闹“”
【数字】
一项调查显示,96%的受访医生表示其所在医院发生过“医闹”,而且“医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生的职业行为。自我保护越来越成为医生行医时的第一原则,而不是“患者利益优先”的古训。同时,90%的受访医生呼吁尽快立法保护自己的行医权。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医患矛盾。”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眼科主任麦丹被誉为“精修心灵窗户的好医生”,但这位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眼科专家,依然为医患关系而苦恼。
每天,麦丹从8时开始接待患者,一天要看38~40个号,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不短于15分钟。如此算来,她一天要在门诊室里坐上10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手术和查房的时间。“15分钟,有必要吗?”记者感到不解。而麦丹无奈地说,有些患者也许2、3分钟就可以看出症结,但“为了照顾病人感受”,她必须把时间拉长。
但也有医护人员没有“照顾到病人感受”,惹来不必要的纠纷。
曾在社区医院实习的小清就曾亲身经历一场“咳嗽引发的肢体冲突”。在为幼儿预防接种时,一个孩子咳嗽了一声,护士便表示“咳嗽不能打针”,要求再去检查。但孩子家长认为这是“没事找事”。双方互不相让,争吵了起来。最后,护士同意打针,但必须在知情同意书上重新签字,后果自负。而家长并不理会,只是一味催促护士打针。也许是有怨气,也许出于紧张,护士打针下手较重,孩子哭了。孩子父亲见了,顿时暴怒,冲着护士一通怒吼,认为她借孩子撒气,还一把扯下护士的口罩,将预防接种卡向她脸上打去……
“其实,平心而论,那位护士是所有护士中最为负责的一个。只有她告知家长该按住孩子的哪些部位以免挣扎,也只有她在针头扎入后先回抽无血才注入疫苗,以免本该打在肌肉里的疫苗进入血管,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惟一的问题在于她的态度,她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对家长说话。”小清感慨地说,每天面对数十甚至上百个患者,也难怪医护人员心情好不起来。
为应对医患纠纷,医院煞费苦心。有的医院设立了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接待患者投诉,对医患纠纷进行调查、处理;有的医院请来民警进驻,维护医院秩序;有的医院甚至让医护人员戴着钢盔上班。
“缺乏安全感的医生和病人使治疗活动成为一场”暗战“。”一位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保护医生安全不可能给所有医生都配备头盔和钢板,只能从提升执业水平,完善工作环境上入手,他呼吁社会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理解和尊重。
医患失和谁之过 ?
【观点】
不管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有怎样的看法或质疑,都应该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与医生或医院进行沟通,而不能突破底线,使用暴力手段。否则,不仅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还会进一步恶化医患关系。也应看到,在许多医疗纠纷中,患者通常在行政和司法渠道上遇阻,最终选择了过激行为,显然,现有医患纠纷协调机制并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医患矛盾本来不应当成为社会焦点,因为医院和患者之间本来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专家认为,医患纠纷折射的是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技术革新、医院管理制度内控不严等深层次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化解医患矛盾,建设健康的医患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则提出设立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他认为,针对当前缺乏行之有效、快捷的解决途径和处理医患纠纷的专门立法,应尽快设立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纠纷调解中心,公平、专业和规范的处理各种医患纠纷,引导群众在法律框架下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冯世良设想,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应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和医、患、保三方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医学、法律专家组建。医疗纠纷发生后,由调解中心负责调查、评估、协商;双方协商不成的,可以向调解中心申请调解,调解中心负责受理后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调结。
但更多专家认为,医疗纠纷的处置是一项工程,仅靠设立纠纷调解中心还不够,需要系统地对医疗纠纷进行立法,公平、公正、公开、快捷的解决和处理医患纠纷,同时,要严格管理打击医疗系统的各种弊端和潜规则。
“我们如何对待患者,患者就会如何对待我们。”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院长冯世良表示,改善医德医风,引导医生心怀仁爱善待患者,才能“让生者得以安宁”。
下一条·医院首次现身"机器人护士"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