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无痛病房医学与人文的融合与反思

2012-09-29 09:18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编者按:癌痛治疗是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号召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无痛病房)创建,旨在将规范化治疗方法和理念普及到临床一线癌痛治疗医生的工作中。活动出台后得到各界广泛支持,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肿瘤科在内的各科医生均对此产生疑虑:无痛病房建设与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何关系?它对医学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无痛病房的建立将面临何种挑战?针对临床医生提出的种种疑问,本报记者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深入采访,汇集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以期为临床医生解惑。

    “随着无痛病房的深入推广,以点带面地将无痛病房扩建为无痛肿瘤科,建示范病房, 随之带动全院其他科室也创建无痛病房,全面提升医疗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于世英

    “如果无痛病房没有明确的收治标准,就会导致很多病情比较严重、各专科不愿收治的患者,积压到无痛病房。这将悖离建立无痛病房的初衷。”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陈振东

    “癌痛治疗是一个交叉的医学问题,无痛病房建立以后,科室间互相学习、交流机会增加,无疑可以提高医生在癌痛治疗领域的水平。”

    ——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中心主任  赵英

    源起之由, 回归医学本质

    医学有两大使命,一是致力于使病患摆脱躯体的病痛,二是关心患者的心灵,引导他们摆脱恐惧,实现面对病痛和死亡时的人文关怀。目前很多医生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前者中去,对于这样的现象,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刘瑞祺并不认同。他指出,我们的医学是“人的医学”,绝不是单纯针对疾病、针对病变器官的“无人医学”。人本身才是医学的最终目的,医学的人文本质应渗透肿瘤治疗的全程。而“无痛病房”的建立,从侧面也反映出刘瑞祺的这一观点。对此,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表示赞同,他认为目前对于医院来讲,软实力即人文的投入比硬实力更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综合科副主任吴晓明指出,目前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遭受顽固性癌痛的折磨,控制癌痛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无可争议的事实。在现有的医疗手段不能彻底治愈癌症的情况下,减轻患病后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美国,每年用于治疗疼痛的费用,相当于艾滋病和糖尿病治疗费用的总和,足可见其医疗体系对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个刚刚被提出的新名词,无痛病房对很多医生来说未免有些陌生。究竟什么是无痛病房?作为无痛病房创建活动的推行者,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于世英对无痛病房做了详细的介绍,她说无痛病房是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GPM-Ward,Good Pain Management Ward)的简称,是卫生部办公厅今年3月提出的倡建活动的红头文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我国的癌痛治疗普遍缺乏规范化,医生对于癌痛的治疗技能也急需进一步的加强。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卫生部办公厅出台了此项倡建,这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明确针对性的。进而,于世英对无痛病房进行了阐述,即通过麻醉药品的使用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的癌痛,同时配合其他合理化、规范化的治疗,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生存质量。

    发展之益: 医学、 人文并进

    全面提升医疗水平于世英指出,无痛病房是今后医院发展进步的趋势,随着无痛病房的深入推广,要以点带面地将无痛病房扩建为无痛肿瘤科,建示范病房,提高科室影响力,确认学术地位;让其他科室和周边医院的医生到本科室进行学习,随之带动全院其他科室也创建无痛病房,全面提升医疗水平。促进医生专业水准提升无痛病房在建立和随后的发展中需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对医务人员的素养要求更严格,这无形中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医院疼痛中心主任赵英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癌痛的治疗是一个交叉的医学问题,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疼痛科和麻醉科的医生协助,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室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随着时间的积累无疑可以提高医生在癌痛治疗领域的技能。对于这种说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黄文起非常赞同,他认为多学科的交叉协助诊疗对医生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增强医疗服务品质现阶段一部分医生担心吗啡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能不用时就不用,往往在爆发性癌痛发生时,医生才会给予吗啡镇痛。为此,患者及家属往往对医疗服务存在不满情绪。

    无痛病房建立以后,会有经过严格培训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查房,讲解示范止痛药物的合理使用,指导规范用药。患者和医生的交流增加了,医护人员可随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合理有效的止痛治疗方案,让患者觉得更舒适,感觉到医生护士的关怀。实现人权、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尽管 WHO 在 1998 年就已经提出了 “消除疼痛是一项基本人权”这一口号,但直到近几年,我们肿瘤科医生才开始思索口号背后的深刻内涵,从单纯的追求放化疗所取得的有限疗效转为更加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今年 CSMO 大会上,吴晓明播放的患者对于癌痛描述和缓解疼痛后感想的录音,给每个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录音我们了解到疼痛极易引起患者一系列心理变化,进而对患者心理、生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建立无痛病房的重要性。于世英表示,在无痛病房里,患者可以自我评估疼痛,科室也会定期地组织疼痛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如何评估疼痛,疼痛治疗的重要性,如何正确服用止痛药,如何预防不良反应及合理地使用吗啡类药物。鼓励患者勇于说出疼痛,医务人员则对痛下药,使患者尽量避免癌痛之苦。

    治痛之惑, 众说纷纭

    无痛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没有疼痛?对于无痛病房的这一新的名词,很多一线治疗癌痛的医生对此有些怀疑,他们认为无痛是不现实的,而这些疑虑无疑会放慢无痛病房开展的脚步。

    针对这样的疑问,于世英解释说,无痛病房的目标就是癌痛患者住进来以后,疼痛可以很快得到缓解,这主要是一种理念。也就是说,所谓“无痛”,并不是说所有的患者每一时刻都不会疼痛。“无痛”的称呼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关注这个问题,更重视癌痛的规范化治疗,让患者得到更人性化的治疗,这是需要广大医务人员把握的。

    医生应如何明确诊疗对象?虽然目前出台了推进无痛病房建立的红头文件,但并未明确指出究竟哪类患者可以住进无痛病房,临床医生也有这样的困惑,是不是所有的癌痛患者都应该住进无痛病房?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肿瘤科医生又该何去何从?无痛病房的医生工作量会不会太重?

    面对这样的疑问,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陈振东无奈地表示,依照我国的实际情况,除非是肿瘤专科医院,否则在综合性的医院建立无痛病房还是存在很多困难。因为没有明确的住院要求,无痛病房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很重的、专科不愿收治的患者,都会被积压到无痛病房。陈振东强调,这种情况就会悖离我们建立无痛病房的初衷。

    无痛是不是安乐死的另一种形式?进了无痛病房,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打止疼针、放弃治疗而等待死亡?那么这和安乐死有什么区别?无痛病房的医生必然遭受患者和家属类似上述的质疑,这种情况医生应该怎样回答?

    对此,于世英说,首先我们的医生自己一定要分清止痛和安乐死的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向患者和家属作解释。她说为患者止痛的目的是缓解症状,让其痛苦值降至最低,这和安乐死让患者无痛死亡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述观点吴晓明也表示赞同。她指出,止痛治疗和临床放化疗并不冲突。姑息放疗、姑息化疗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可以缓解疼痛程度。这就是说,我们进行了止痛治疗,其他的可行治疗也会同步跟进,无痛只是为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绝不是放任不加其他治疗手段,更不是安乐死的另一种形式,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一定要明确二者的区别,绝对不可以混淆。

    完善之途, 任重道远

    医师短板,对止痛药的认识还处于雾里看花阶段于世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现阶段多数地区癌痛治疗还处于普及阶段,尤其是基层及偏远地区,医生水平良莠不齐,对麻醉药品的使用标准掌握有限,对止痛药物功效认识不足,药物之间替换剂量模糊,普遍存在止痛治疗不充分现象。

    目前麻醉药品处方资格培训尚未覆盖所有地区,很多医生一方面顾虑对控制药物的处方管理,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使用经验,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个体化治疗,但缺乏可供参考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些都限制了止痛治疗的发展。

    另外,陈振东指出,尽管目前我国 90%以上的肿瘤科医生进行最多的是姑息治疗,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医生们更喜欢把精力投入在外科、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而非姑息止疼治疗。

    总之,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在政策落实与临床需求上的矛盾日益激化目前临床上执行的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尽管对癌痛治疗没有限制性条款,但是仍与临床实际不甚贴合。

    对此, 陈振东解释说这是由于药物的特殊性和医保等因素造成医保对麻醉药品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均有严格的限制。很多医院的药品不齐全,止痛药的供应难以随时保证临床需要, 给医务人员开处方带来不便。这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共同协商,尽早完善麻醉药品临床应用的管理条例。

    患者认识误区:止痛药=鸦片临床上,尽管癌症患者遭受癌痛的折磨,但在治疗过程中, 仍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不愿把疼痛告诉医生,只有10%的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患者和家属固执地认为疼痛的存在或加重,是病情恶化的信号,一吃止痛药就是要不行了,所以一般不会主动承认癌痛;也有一些患者认为疼痛是癌症的必然产物,止痛药等同于“鸦片”,吃了会上瘾。

    对于患者的忧虑,刘瑞祺在接受采访时补充说,一项关于癌痛控制不佳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来自患者的原因包括:怕成瘾、不按时服药、怕(给医护人员、家属)添麻烦、经济负担、家属支持程度低、社会因素等。因此可知,大量患者配合止痛治疗的依从性不佳,进而导致我国现阶段癌痛控制现状与世卫组织早在 2000年就提出的 “让所有癌痛患者不疼痛”的目标相去甚远,而在我国每年新发病的180多万癌症患者中,约有60%的患者仍在日夜忍受着疼痛的折磨!无痛病房的开展迫切要求医务工作者、 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对癌症患者大力开展癌痛知识及止痛获益的信息普及工作。

    后记

    医学史的进化告诉我们,每一次的重大突破都需要社会、政治、哲学和科学共同推动,在癌痛治疗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临床医生从未放弃寻求合理化出路。癌症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无痛病房也不意味着癌症可治,但这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一次有进取意义的实践探索。当前的工作方向已经明朗,尽管仍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也要面对已知未知的无数障碍,但路已经在我们脚下。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