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写这篇文章,不表明我是个民族主义者。)从知道科学研究的这个词开始,一直有一个说法不断地有人灌输给我: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看上去很正确,深入一想,不是这么简单。过了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是有问题,甚至是误导。中国学者在过去30年都在这句话的引导下,堂而皇之的去了国外,可是实际情况是,科学的国界性是越来的越清晰。
一、真正无国界的科学领域是非常少的。
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所谓真正无国界的科学领域只有那些人类最基础的原理性知识,包括: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医学、植物、动物等基础理论学科,还有哲学领域(是否归为科学未知)。这些领域没有直接的工业应用,只有原理上的突破,技术还需要进一步跟上。这些知识由于其基础性,发明人和其所在国家不会因此就隐瞒了这些理论,只能公布于世。其他的领域,就很难说没有国家。举例来说,即便是应用数学这样的基础领域,也是具有国家利益的。
比如,如果解决了某个关键工业所面临的数学模型,那么可能直接推动这个领域的重要发展。这个在航天等领域表现非常的明显。发动机或者机身的设计本质上除了材料,外形设计就是数学模型和计算问题。这些问题很难说是数学的进步,还是工业的进步。密码领域同样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这里面的一个进展可以使得一个国家的保密能力提高很多,据我了解,有些国家对这方面的进展不会及时公布世界的。通信理论中的重大突破一样会使得一个国家的通信能力大大提高。我所知道的有些国家在通信领域的领先技术需要保密起码五年以上,有的甚至要保密几十年。材料领域更不用说,我们国家的工业的落后除了设计能力例外,主要核心问题集中在材料和工艺上。这些看似基础科学的问题,就不能随便的公布公开。很多国家对于高端材料研制成功,不会立刻公开其做法,而是要迅速的转化为军事技术。所以,只要跟技术有关,只要跟国家竞争力有关系,那么这些领域,就不能没有国界。
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有国界的。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全世界需要的。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性,都有他自己的需要研究的课题。比如,在美国,研究高铁的动力就不足,因为他们已经有大量的高速公路和航空体系。对于IPV6的研究和推广也没有动力,因为他们垄断了IPV4.
由于技术研究的商业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不能脱离商业谈技术研究。只要一个国家在某一个领域形成了垄断,那么对于打破这个垄断的技术研究往往会持排斥态度,起码不会主动用科研经费支持。新能源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欧洲形成新的热潮,是因为美国和俄罗斯没有这个需求。美国垄断了世界上的能源,俄罗斯有用不完的自有能源。但是中国和欧洲不同,都需要解决能源问题。
三、科学研究的条件是有国界的。
不同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同,发展的阶段不同,科研的条件差别是很大的。美国是过度发展的社会,因此科学研究的课题充满了奢侈的作风。对于高端娱乐体验的研究,对于外太空的研究,对于各种高端武器的研究,只有他们有条件去做。但是这中间,有许多并不是人类那么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在美国,完全的自动驾驶和智能高速公路是很热的课题,但是中国目前是不太需要。太多的供人享受的高端工具也不是中国能够承受的。这些课题就具有美国风格。英国一样有很多看起来搞笑的课题(虽然有些搞笑课题本质上并不搞笑)。而中国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健康问题等等,这些课题在中国有土壤,有需求,也有能力去做。
四、科学研究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表现。
这里除了科学研究能够产生越来越好的产品和生产效率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和军事技术联系在一起。军事技术历来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的动荡,在未来的半个世纪,这个趋势将更加的明显。在美国已经放弃了中低端制造业之后,那些丰富的科研资源能投入的领域越来越少,而军事科研体系会越来越大。军事能力从来都没有退出国家间的关系的核心位置。豪言世界是和平的,其实只是鸵鸟而已。越来越多的趋势表明,美好的和平梦是靠军事技术支撑的。而科学研究才是军事技术的主要支撑。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寄生虫’(普京语),就是他们在之前的一个世纪中建立的豪华的科学研究体系,而且用科学研究的无国界性来引导其他国家的人才。科学研究的差异化是国家间实力差异化的本质原因。
五、人才队伍的国家间不平衡转移是富者更富的根本原因。
美国能够维持近一个世纪的强盛,外来人才是功不可没的,光靠本土人才,美国还撑不起这个宏伟的大厦。而其他国家人才的流动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净流出国家的进步动力的弱化。比如,在中国,培养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是花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机会财富的。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为这个国家服务,那么这些投入产出是很高的。可是,如果有些人才流出到了竞争对手那里,对中国不光是直接损失了教育资源,更带来了更强的竞争对手。国家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
六、人才在不同国家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国家的价值差别是非常大的。我的一些老师和同学,本来在中国也都算高端人才,到了其他国家之后,由于环境、语言等问题,最后大多数只做了普通的技术工人或者公务员。这些人的聪明才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我相信,如果他们留在中国,他们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是教育资源的又一种浪费。就好比,对于穷人,100元的价值很大,可能救命,但是,对于富人,100可能就是一杯咖啡。同样的人才,由于到了不同的国家,得到了不同的使用,这是全世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分子,我非常赞同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但是作为中国的科学人员,我不赞成在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科学无国界,这是个现代神话。在中国还有如此多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更不能舍此而去。我们虽然可以用自己的小小能力在某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但是中国的发展是我们的任务。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和父母需要我们的努力,而不是用自己的小日子来炫耀。在此,我再举两个不恰当的现象作为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现象一:空巢老人。在北京,在核心区的很多地方,我们都能发现很多家庭,甚至整栋楼都是老人,而子女都不在身边。过年的时候很冷清。他们的子女哪去了?大多数都在国外,而且日子过得并不差。老人由于老了,不习惯国外的生活,医疗也没有保障(没有国外的医疗保险)。子女留恋国外的生活,不愿意回来。这样的空巢老人比比皆是。
现象二:学术会议上的侃大山。参加很多国际会议的时候,华人学者在一起聊天,国外的华人谈的更多是这几天做了什么,割草,洗游泳池,甚至买了3亩地种菜等。一般情况,听到这些,我是不太能理解的。这些是什么?是生活,不错是生活,然后呢?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