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讯(记者 韩立山 通讯员 陈乐 李静)73岁的武汉市民王厚扬是名慢阻肺患者,9月12日下午,在出院两个月后突然再次发病。当儿子将其背到楼下时,自感无法活着赶到医院的他向儿子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无论如何,你们一定替我到医院(长航总医院)对医生说声谢谢。”
昨日,一名叫“桀骜不驯”的网友在论坛上以“老公流泪了”为题发帖,讲述医生老公因意外接到王厚扬女儿的感谢电话,全科室7名医生泪流满面的情景,引得众多网友争相讨论。
临终遗言是向医生说谢谢
“9月15日下午3点多,呼吸内科医生办公室的门轻轻掩着,7名值班医生藏在里面泪流满面。”今年40多岁的长航总医院科室主任杜鹏讲起当时的情景,再次忍不住落泪,他说,眼泪里有感动,有委屈,有遗憾,更有一种感情肆意表露后的舒畅感。
当天下午3点多,科室意外接到了一名女性打来的电话,称要找科室主任,杜鹏以为又是咨询病情或者扯皮的患者,谁知对方哭着说,父亲几天前去世了,临终遗言是让子女替他向科室的医生们说声谢谢。
当杜鹏将一声谢谢转告给科室的其他几名医生后,办公室内的7名医生顿时泪流满面。
打感谢电话的正是患者王厚扬的女儿。近5年来,王厚扬这名慢阻肺患者每年都要在该院住几次院。
“因为老人家境并不宽松,所以每次都只住7天左右,病情一得到控制就会嚷着出院。”杜鹏回忆,之所以对这位患者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位患者在治疗期间,对医生和护士的态度可以称得上是恶劣。
“老人经常嚷嚷,打针怎么这么慢?打个针怎么还这么痛?”护士长杨艳说,科室几乎没有人在老人面前不挨骂的。
王厚扬的大女儿介绍,9月12日下午,出院两个月的父亲突然再次发病,哥哥急忙背起他往医院赶。
“刚刚走到自家楼下,父亲就开始大口喘气。”王厚扬的大女儿说,父亲感觉自己没办法活着赶到医院了,临终遗言希望子女替自己向医生们说声谢谢,埋葬了父亲以后,王厚扬的大女儿便主动给医院打了个电话。
医生家属因感动发帖
10月13日晚上,杜鹏下班后开车接妻子回家时,向妻子讲诉了这段经历。
“说着说着,老公边开车边流泪,我听了心里也很难受。”杜鹏的妻子说,都说男人的泪最珍贵,为病人流泪的医生让她再次感动。
杜鹏说,之所以时隔一个月后突然向妻子提起此事,是因为当天上班时,科室一名新来的医生在接诊一名腹痛的患者时,不断受到辱骂,回到办公室后,这名医生便委屈地喊道,医生这工作真不是人做的。
于是,杜鹏便向这名新来的医生讲诉了王厚扬的故事,在感染教育这名新来医生的同时,自己也再次被感染。
“其实想想,我们也没有为病人额外做些什么,病人却这么感恩。你想啊,人临死之前该交代点别的啊,没想到却是让子女做这个。”杜鹏说,行医25年来,他是首次遇到这种事,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只要自己做好了,患者还是会认可的。
同样深受感动的妻子将此事在论坛发帖后,此帖迅速成为论坛关注热帖,得到众多网友争相讨论。网友普遍认为,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感动,医患关系需要这样的榜样。
当事医生呼吁医患关系健康化
“医生看到患者就感到紧张,生怕出事;患者看到医生,就从心底不信任,这样的医患关系,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患者。”杜鹏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敢采取最保守的疗法,不敢创新,只敢用好药,其实这对患者是不利的。“应该给医生一个环境,认认真真做事情,研究病情,而不是把精力放到去防止病人扯皮上。”
同样因为慢性肺阻病住院的王先生认为,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肯定是越和谐越好,毕竟病情的诊治和治疗需要双方形成合力,相互不信任是种灾难。
“医生确实需要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可是这个环境不能仅依靠患者的理解去营造,也不能完全靠医生的道德和技术去营造。”在政府上班的叶先生认为,医患关系的营造需要政府或者民间机构的第三者介入,需要三方甚至四方去协调、努力。
无论如何,你们一定替我到医院对医生说声谢谢。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