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从医50年之感悟好医生应读哪些经典

2012-09-25 17:38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人类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类对‘人’的认识”(卢梭)。为什么?因为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这两大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属性更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又是一个最普通的常识。

    我是一位在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50余年的教师,已“80后”了。我又是一位从基础走向临床,从西医到学习中医,走向中西医结合的老兵。半个世纪的体会深知作为一个医生,要学习现代医学专业知识,紧跟世界医学发展的前沿,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一位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医生,还要学习传统的中医学,才能做到“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才有利于为促进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

    从医学的内涵来讲,医生还应当学点哲学和人文学,它不仅是指导思想,而又是认识事物规律的工具,这是医学性质所决定的。当一位医生从事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需要总结和提高时,达到认识上的升华,提出新学说和假说,需要哲学的帮助。“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因为“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因此,要学习点自然辩证法,它是哲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应用。其代表作,首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以及列宁所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于20世纪50年代组织和创建了河北省医学辩证法研究会,通过实践和学习,对于树立认识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研究医学特别是中医学,不仅要有逻辑思维,更应有抽象思维。我记得我国开国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说过一句话:科学家要敢于“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只有敢于去想,才能有创新,但又立足实干,才能去完成创新。科学的发现和创新离不开抽象的思维。

    中医药学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母体,医哲交融,构成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正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指出的:“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学是把哲学、人文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典范,这在自然科学中是罕见的。因此,我感到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最好学习一下《黄帝内经》,从中可学到不少宇宙观和方法论。

    怎么学?是方法论问题。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应该从实践中向病人学习。所谓老大夫有经验,这是他们从病人付出重大代价中学来的,非常珍贵。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从“取象比类”的观察法,从表知里,“司外揣内”,使中医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实践手段而获得认知。中医学是通过上千年的经验集累而总结出来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远比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内容要丰富。

    医学的发展经历了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已进入的整体(系统)医学时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的总规律。即:继承发扬、相互渗透、引进借鉴和本身的自生殖性(即分支和外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医学模式的转变;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医学中的运用,使临床医学的许多概念需要更新。

    1.“心理—生理—病理”一体论。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便会产生一种应答反应。如当人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心跳加快,血压一过性升高,甚至血糖升高,此时机体将调动调节因素,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如机体失去代偿能力,则成为病理变化。因此,“心理—生理—病理”是相通的,心理变化的表现是有物质基础的。提示医生,心理治疗不仅是心理医生的事,而应成为医生对一切疾病的基础治疗,包括让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对医生的信任。

    世界卫生组织一位专家说:“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冲突那样,带给人们深刻而持久的痛苦”。因此,心理学应成为医生的一门必修课。特别是中医学把心理活动与脏腑联系起来了,提出了“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如,心在志为喜—过喜伤心;肝在志为怒—怒伤肝;脾在志为思—久思伤脾;肺在志为悲—悲伤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通过对“五脏与五志”关系的研究,可望发展现代心理学。

    2.任何疾病都是全身性疾病在某些组织和器官的一种特殊表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和器官在人体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整体而实现的,离开了整体无所谓作用。反之,任何疾病都是全身疾病在某些组织和器官的一种特殊表现,如肝脏病、肾脏病等。

    有机体是一个整体,永远处于动态之中。任何化验和物理检查的结果,都有其时空性,因而有它的局限性。要动态的看待临床各种检查,确定正确治疗方案。

    3.医生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病”。从上所述,由于各种疾病(除外伤)都是全身性疾病。因此,医生是“治病人”而不是“治病”。中医特别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人而异,治疗个体化。

    中医治疗,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在于整体调节,是一种面对“病人”的“调动疗法”。而西医主要是针对“病”的“对抗疗法”,如肿瘤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癌细胞”。

    4.扶正与祛邪是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和方法。如何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使“调动疗法”和“对抗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是:宏观整体调节扶正,微观局部治疗祛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达到标本兼治。目前对肿瘤放化疗法,正好有悖于此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为肿瘤治疗开辟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5.医不等于药。其意是说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必须用药物治疗。目前,代谢性疾病已取代了传染性疾病的位置,成为主要矛盾。所谓代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多因多果所致,非单纯药物治疗所能解决的。这就需要改变人们的食住行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食疗”在未来代谢性疾病防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医学的重点,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真正走向“预防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向上来。

    6.以病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医生的作用。病人是患病的主体,应当以病人为中心,了解病人,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发挥医生的医疗作用。不要把病人对疾病的“反抗”,发挥代偿作用看成是“敌人”。应当是医患合作,保护机体,共同去对付疾病,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医生的作用,促进医学的发展,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

    以上是个人从医从教50余年的感悟,一人之见,不求共识,仅供临床同道们思考。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