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到医院看病,前后花了3个小时,可真正看病时间不到3分钟。类似的遭遇,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看病方式被称为“快餐式”看病。据某省消协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三级医院问诊的平均时间只有4.6分钟。有人把看病时与医生的“经典对话”放在网上,其中医生只有4句话,每句话不超过6个字。
客观上说,医生不愿多花时间问诊,主要是因为病人太多。我国80%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其中80%又都集中在大医院。北京大医院的专家一个上午要接待几十个病人,平均到每个患者不到5分钟。很多医生即便连喝水的时间都不耽误,也要看到下午一两点。因此,“萝卜快了不洗泥”自然难免。
不过,“快餐式”看病既暴露了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多医生把看病当成 “修机器”,患者一进门,医生头都不抬,只顾写病历、开检查单。因此,在不少患者的心中,医生的形象都是冷冰冰的。
中国医师协会在今年5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人文医师概念了解的医师仅占19.68%.该数字直接反映了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就决定了医学工作者在具备高超技术的同时,必须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医生不能只注重疾病,而忽视了患者的精神需求;不能只注重医疗技术手段,忽视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古人云:医者父母心。医学的人文精神首先表现为尊重患者。医生要把患者当人对待,平等交流,关注患者的情感。从这个角度来说,缺乏人文精神的医生,不管他的医术多么高明,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配从事“良心”行业。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手中有三件“法宝”:药物、语言和手术刀。问诊是医生和患者交流的最重要手段,医生通过问诊可以诊断病情。问诊时的语言、动作、表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甚至会产生让患者激发或丧失战胜疾病勇气的效果。因此,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医生都不能“见病不见人”,而要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让医学散发出人性的温暖。
重塑医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把好学校教育和岗位教育两个环节。如今,医学院校学生普遍重技术轻人文,将人文课程视为“副科”,背背理论就能过关。同时,卫生管理部门虽然要求为每一位医务人员设立“医德档案”,医德考评结果将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但是并未真正落实。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医学教育部门应将与医德有关的课程列为重点考核科目,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考核,还要在实践中考察,真正把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有效的投诉与监督机制,把患者满意度与医生职称、收入真正联系起来,让医德医风考核成为一项“硬指标”。
上一条·医务人员豁免九大原则案例解析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